徽帮棋友会

标题: 合肥也有杏花村!从“城中乡村”到杏花公园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摆渡    时间: 2020-9-18 10:20
标题: 合肥也有杏花村!从“城中乡村”到杏花公园


作者:束文杰
说起杏花村,人们总能想到那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句当时不要紧,却难为了一千年后的今人,这里的“杏花村”在哪里?据说,起初有山西汾阳、安徽池州、湖北麻城三地宣称认领。后来湖北渐退,势成晋皖之“战”。山西摆上了杏花村产的汾酒,并称该酒起源于唐代,地名千年未改。安徽则拿起了书说道,杜牧曾来到池州,当了两年刺史,纵享江南美景。两方纠葛至今,难定胜负。

杏花秋韵(摄影 | 王牌)


除了上述三地,其他还有山西芮城、山西闻喜、山东梁山、河南荥阳、辽宁大连、江苏南京、江苏苏州、江苏丰县、江苏沛县、上海青浦、江西玉山、甘肃东乡、湖北麻城、湖北十堰、黑龙江牡丹江、云南易门、云南兰坪、四川广元,等等。当然这种好事,怎能少得了合肥?今天这篇,我们不妨来说一说合肥的杏花村。
耳畔又闻战鼓声
两千多年前,时值东汉末年,群雄纷争。合肥,因水运交通、地理位置的优势渐成军事重镇。当年的合肥城尚在四里河与南淝河交汇处一带,而金斗河还是“施水”的一部分。曹魏大军扼守合肥,虎视江南,在这里与孙吴发生了多次大战,比如名场面“逍遥津”。

1923年 逍遥津旧影(摄影 | 戴寄桐)


当时,逍遥津位于东郊,连年战火,这里早已荒无人烟。曹军在金斗河北岸筑台,进行大规模练兵。当然,光靠“陆军”难以战胜擅长水性的吴军,于是调战舰藏于“教弩台”以西、金斗河一片芦苇之中,埋伏水军。后来那里被称为“藏舟浦”,“浦内有岛屿、花竹,颇为佳境”,还有“樱桃园”。明清时以“藏舟草色”被列入庐阳八景,历代多有咏赞诗词。藏舟浦位置,在今天的杏花公园东门至市一院东侧一带。

1936年 藏舟浦旧影(摄影 | 吴孝英)


相传,曹军大胜以后,曹操听闻喜讯,偕歌舞乐伎从许昌亲自来肥,犒赏前线将士。船只行驶中,突然狂风大作、船翻人溺,人们在疾风中隐约听到筝笛之声,都说是亡魂的哭泣。那里被称作“筝笛浦”,其址在藏舟浦以西至水西门一带。

金斗河旧影(来源 | 资料图片)


如今的两浦之上,高楼林立,绿树成荫。杏花村也以这样的形式,登上历史的舞台,留给人们第一个印象。
金斗门 金斗圩 金斗驿
唐代时期,人们在“南淝河的南岸高亢的台地上”建起了全新的城池——金斗城。据《太平寰宇记》记载,贞观十年(636),刺史杜公在这里“作斗门,与肥水接”,斗门即水闸。

合肥城变迁示意图(制作 | 束文杰)


宋代时期,淮西路元帅郭振扩建城池,新城名为“斗梁城”。“南截唐代金斗城一半,北跨金斗河,西括九曲水”,并将逍遥津以及“西北角的洼地——‘金斗圩’”囊入城内。古时,人们在平原河网或沿江滨湖等低洼地区,圈圩筑堤,设置水闸,外御洪水,内除涝水,保护耕田。至宋时,圩地由长江下游逐渐向江淮、汉江地区扩展。过去的合肥城西高东低,仅今蒙城路一带便分布有卫山、笔架山、金斗墩(后为“荒山”)等,金斗圩北临金斗河、南近城区高地,自宋以后成为合肥城内一道独特的“田园”风景。清代,康熙县志、嘉庆府志、光绪府志均有记(万历府志记“斗门圩”,疑系金斗圩)。嘉庆县志记,金斗圩有“田十余石”。

清代地图中的“金斗圩”(来源 | 资料图片)


宋代斗梁城修筑时,曾在“城东和城西各建了一个水闸,以兹启闭”,即后来的东、西水关。其中西水关南侧又建有“旱西门”,即旧水西门。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知府徐钰筹御刘七之乱”,堵塞了西水关和“旱西门”,并在水关北侧建起了新“水西门”(今琥珀桥东头附近)。《全唐文》上刊有一篇《后唐张崇修庐州外罗城记》,记有“次造西水阊门”一句,这里的“西水阊门”疑指前文的“旱西门”,在今杏花公园西门附近。嘉靖年间(1522—1566),知府张翰在水西门西北(今亳州路桥)建造了“肥宁桥”。

1954年 肥宁桥旧影(来源 | 资料图片)


明代崇祯十五年(1642),威武门(大东门)外的金斗驿“被贼焚毁”,不久改在城内“县治右”(今博物馆宿舍一带)设立新所。人们常称之为“马号”,笔者在《合肥方向地名》一文提到的东西南北“马道巷”,其所引导方向或者目的地正是金斗驿。金斗驿临南淝河本为“水驿”,后有陆路加入,迁入城内以后仅保留了后者。金斗驿位列合肥四大驿站之首,其他还有派河、店埠、护城等,马匹、民夫、支销、驿路等府县志均有记录,这里不作敷述。

西马道巷(摄影 | 束文杰)


尽管这块土地纳入城内有千年时间,但似乎一直是以“农业区”的身份出现,民居稀少。在与城区接壤的地方,零星分布着一些粮仓、庵庙等,笔者还在清代《合肥县傅郭城图》中,发现金斗驿东侧有“异乡坟”字样,开发程度甚微。

杏花村(来源 | 资料图片)


“城中乡村”蝶变大公园
这里得说一说合肥杏花村的由来。清代晚期,李鸿章的侄孙曾在水西门内村舍之间建起了“亭台二处”,四周遍栽杏树,等到春天烂漫时,香气扑鼻,景色迷人,故得名“杏花村”。民国时期的测绘图中注此地为“李花园”,也有资料注“柘园”。日军侵占合肥期间,曾遭到严重破坏。

1932年 日军测绘图中的合肥城(来源 | 资料图片)


今天,当我们乘坐轨道交通三号线,会发现在四里河与潜山北路附近有个“杏花村”地铁站,这里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杏花村有两三公里的距离,什么原因呢?——行政区划的变迁。新中国成立后,杏花村属第三区;1951年11月,划入新成立的西市区,一度在金斗河两岸分设东、西杏花村(后属庙街街道);1969年2月,属阜阳路街道,次年改属安庆路街道;1985年,随街道划入中市区;2002年,以“杏花社区”的身份随街道划入全新的庐阳区。

杏花村站(摄影 | 合肥商业迷)


另一方面,1958年,杏花村在此前吸收的3个互助组和一个高级社基础上,成立了人民公社,并受郊区和西市区双重领导,西市区管组织,郊区管行政。1969年9月,杏花村人民公社脱离西市区,正式归郊区领导,但驻地尚在杏花村;直至1983年4月,撤社成立杏花村乡,乡政府搬迁至濉溪路20号;1992年3月,又与林店乡合并为杏花村镇,在经历2002年庐阳区诞生之后,于2004年7月成立今天大家熟悉的杏花村街道。

1961年 杏花村公社蔬菜大队第二生产队小社员曾桂宝(摄影 | 马昭运)


当年的杏花村依旧田园风光,大面积种植各种蔬菜,现代城市中难得一见一片农忙景象,远处可见“小洋楼”式养老院及民居建筑,金斗河残段及湖泊池塘融合其间。1990年12月,杏花村由中市区划归市园林局,次年2月成立杏花公园建设筹备处。1992年,公园东大门正式建成,1995年正式建成开放。2004年,杏花公园成为当时全市唯一一座免费开放的封闭式公园。开放二十五年,杏花公园逐渐融入合肥人,特别是八零、九零后的记忆与情怀,也逐渐成长为合肥具有代表性城市公园之一。

秋染杏花公园(摄影 | 王牌)


结语
以上分享内容,即是合肥杏花村的渊源,又是杏花公园的前世今生。眼瞧着秋天已经到来,十一中秋小长假在即,大家不妨走进城市公园,背上包行走山间,乘着小舟穿梭芦苇,一起用心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与壮丽!笔者水平和所掌资料有限,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