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从谯城到亳州(2)·曹操地下运兵道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工行    时间: 2020-8-28 00:44
标题: 从谯城到亳州(2)·曹操地下运兵道
兵行诡道·曹操地下运兵道
除了募兵屯田、恢复经济之外,曹操还在亳州修筑了巧妙坚固的防御工事。适逢天下大乱,群雄割据,亳州作为曹操第一个根据地也得到了细心经营,其中最为知名的是地下运兵道。《三国志》中曾多次记载曹操“凿险为地道,悉过轴重”,可见地道战是曹操最为驾轻就熟的战术之一。现存的亳州城地下运兵道总长度约12公里,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分别通达城外,曹操当年通过这些四通八达的暗道把数量不多的士兵精心调配,每每声东击西、出奇制胜。

河蚌绘·曹操地下运兵道示意图。


运兵道大门位于大隅首南侧,一层是个不大的展览馆,入口就在这间房子的墙角处。沿台阶下行,迎面砖砌拱门上挂着“运兵道”三字的牌匾,左右是今人题写的对联:“万里长城振国威江山永固,运兵地道扬军力城池更坚”。再往里走,一股带着潮气的凉风扑面而来,像小时候钻院里防空洞的感觉。昏黄的灯光下,青砖砌的两壁齐整光滑,都被盘出了包浆,地道宽在80厘米左右,最窄处仅容一人直行或两人侧向错身。

地下运兵道,路线蜿蜒曲折,不是直线的。


从示意图上看这段地道为并行双道,人员往来并行不悖,只不过现在只开辟出一条供人游览,故显得狭窄局促。地道并不笔直,而是如游龙一样蜿蜒曲折,视野伸展十几米就会被的墙壁遮住,这无疑是为了战争而设计的。而地道中众多的机关埋伏也印证了这点,大致看来有猫耳洞——用于储存军械粮食;绊腿板——用于阻拦攻入地道的敌军;障碍券——突然出现在头顶的砖券,不留神的话脑袋上就会磕一下;陷阱——下设竹签,掉进去就万箭穿身了;传话孔——指挥部用于下达命令的声孔;刺枪孔——出其不意的杀伤敌军;中心指挥点——位于地道中心,高约六米,墙壁上有传话孔,当年在这里出土了很多围棋子,是用于战时消遣和排兵布阵使用的。这些精妙的防御设计大部分都沿用到近代,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乃至中越自卫反击战中还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不得不令人感慨古人的杰出智慧。

地下运兵道·上下双层通道。


现存古地道结构有四种:第一种是东汉时期的土木结构,也就是土道木顶。这种地道是早期修筑的;第二种是砖土结构,也就是土道砖砌券顶;第三种是砖木结构,也就是砖道木顶,这种结构往往与砖土结构互相交织,砖、土、木三者并存,没有规律;第四种是宋、元时期的浑砖结构,即全部用砖砌筑,这种结构在现存古地道中最为常见。

河蚌绘·曹操人设。


先于曹操七百多年,亳州的涡水之滨诞生了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在《道德经》中说道:“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这种以退为进的军事策略也为后来的曹操所继承,地道本是消极的防御设施,但曹操却常用以克敌制胜。在这种以退为进的方针下,曹操相继战胜了比他强大的各路诸侯,终成一代霸业。

地下运兵道·位于大隅首地下的作战指挥中心。


魏晋之后,这条运兵道一直得到了很好的维护和扩展,唐宋时期仍作为军事战道使用。直到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黄河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灌淤塞,自此深埋地下700余年。1969年,全市群众在开挖防空洞时,先后在老城区地下大范围发现古地下道。地道内出土了东汉以降的弹丸、战刀、战灯、铜镜、陶器、瓷器、砚台等各时期文物,印证了《三国志》中对于曹操地道作战的描述。

光绪二十年亳州城池图。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