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复盘“诺门罕战役”(下篇):关东军彻底失去翻盘的机会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20-8-14 13:49
标题: 复盘“诺门罕战役”(下篇):关东军彻底失去翻盘的机会
诺门罕前线,日军在汽油桶堆砌的“观察哨”上侦查
1939年的7月,诺门罕前线一派夏日炎炎,而参战的日军军官们,却在忍受着冰火两重天的煎熬。
冰——自5月底以来,日军在诺门罕两战两败,原本兴致冲冲要教训苏军的关东军精锐,仿佛被浇了一大盆冷水,心情降到了冰点。
火——奇袭、迂回、坦克战都不灵,面对苏军的地利和装备优势,日军心急如焚。
日军的中将拥有无限可能,板垣征四郎出任陆军大臣时也只是中将军衔
而作为前线最高指挥官的小松原道太郎,此时却顾不上发泄情绪,他必须想办法扭转战局——打好了这一仗,第23师团可以翻身,小松原本人的仕途也可以走得更高更远;打不好,小松原将难逃问责。
曾任驻苏武官的小松原,一直以“苏联通”自居,痛定思痛之下,他认为既然兵力、炮火、空军、坦克皆不如人,日军只能“扬长避短”。他想出了两条馊主意,日军也逐步走向更大的失败。
探照灯原本用于防空,对付夜袭也是效果拔群
第三战:黔驴技穷——细菌战和夜袭战首先是夜袭战,黑夜是最好的掩护,炮火和空袭的效果都会大打折扣,正好可以发挥步兵的近战优势。
第1坦克团的两个坦克联队、第26联队、第64联队、第72联队,这些残缺不全的部队再度上阵,在2个炮兵联队的掩护下摸黑上阵。但是“热心”的苏军马上给他们掌上了灯,探照灯、曳光弹和车灯简直要晃瞎眼睛,各种口径的火炮、轻重机枪织造了浓密的火力网,坦克和装甲车也从侧翼包抄,疯狂收割着“万岁冲锋”的日军。
几天夜战下来,日军战死2000人,伤2500人,偷鸡不成又蚀了一大把米。
臭名昭著的关东军防疫给水部——731部队
夜袭不成,小松原手里的牌只剩下一张了——细菌战。臭名昭著的731部队6月底就赶到了诺门罕前线,他们穿着草绿色的军装,佩戴着“山”形臂章,带来了大量特种装备——石井细菌喷射器、石井细菌瓷壳炸弹、石井滤水器,为的就是在日军处于下风时发挥奇效。
但细菌战毕竟干系重大,731部队就位后,除了忙着给前线分配“石井滤水器”外,一直鬼鬼祟祟的潜伏着,日军内部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要干什么。
731部队的细菌炸弹
7月13日,在日军夜袭战也彻底失败后,731部队派出一支敢死队,携带了大量鼻疽菌潜行到哈拉哈河上游,投放到河水中,哈拉哈河被彻底污染。
但是日军的期待再次落空——朱可夫早有防备,在各部队中建立给水连队、钻井取水,严令不准饮用河水。反倒因为日军保密工作做得好,后勤补给又差,不少自己人中了招。
重炮对决
第四战:孤注一掷——重炮的对决迂回、坦克对决、夜袭、细菌战全都不灵,制空权也丧失了,诺门罕前线已经山穷水尽,只能眼巴巴地期盼关东军总部给予支援。
关东军总部做了一番总结,认为几次失败的症结都在于炮战失利——苏军在西岸占尽地势、肆意炮轰,而奇袭西岸炮阵的计划又宣告破产,只能靠大口径重炮来扭转乾坤。
调往诺门罕前线的日军重炮部队
日军尝够了射程不足的血与泪,不惜翻出老本,一口气调来40门大口径重炮。由关东军炮兵总司令内山英太郎亲自挂帅,准备与苏军来一场重炮对决。
但是要把40门重炮和大量炮弹调度到诺门罕可是件大难题——铁路线到海拉尔就中断了,日军重炮的机械化程度低,只能用马匹拉拽。每门重炮的运转还需要大量人员——炮位观测、弹药供给、火炮维修、兽医、蹄铁厂等等,1个炮兵联队就有1500人,人吃马嚼的消耗更是极大负担。
日军行进队伍
趁着重炮调度的空隙,关东军总部还向诺门罕补充了大量兵员战略物资,总兵力增至8万人。
- 第23师团,第7师团的第26联队,都补充了兵员。
- 再从第7师团调来第28联队,作为预备队使用。
- 沈阳的第1独立守备队、海拉尔的第8国境守备队、伪满的石兰斌混成旅,作为预备队使用。
实际上日军并没有太好的办法,除了指望重炮建功外,步兵完全无法克制苏军的坦克,只能依靠打鸡血的“肉弹攻击”。虽然也筹措了不少37毫米速射炮,但是在苏军的炮火压制下难以发挥作用。
东久弥宫盛厚王的父亲——东久弥宫稔彦王,是裕仁天皇的叔叔
当然也有振奋日军人心的消息,天皇的女婿——东久弥宫盛厚王,以炮兵中队长的身份随独立第7野战炮兵联队出征。
起码关东军总部和诺门罕的前线指挥部,都认为日军这一次肯定能击败苏军。
日军用于观测炮位的“炮队镜”
日军原本计划的进攻日期是7月22日,结果遭遇了阴雨天气,炮兵无法正常观测,不得已推迟了一天。但是占据地势的苏军,早就标定好东岸的坐标——朱可夫稳坐钓鱼台,一面加强物资运输,一面对日军阵地实施全天候炮击。
此时日军进攻的步兵主力已经提前进驻一线阵地,在苏军重炮打击下受损严重,请求内山予以炮火还击。但是内山担心反击会暴露炮兵阵地,影响第二天的先发炮击,只能表示拒绝和同情,惹得步兵一阵大骂。
日军紧急加强的三类重炮
7月23日清晨,红日滚滚,哈拉哈河两岸一片天朗水清,日军的重炮开始发威。
内山把40门重炮和各部队的野炮、山炮联队混编为两个炮群。
第一炮群有16门150mm榴弹炮、16门100mm加农炮、6门150mm加农炮,以及12门75mm野炮。
第二炮群有24门120mm榴弹炮、36门75mm野炮。
日军使用热气球观测炮位
第二炮群先发起诱骗性攻击,激起苏军炮兵反攻,通过弹道和观测来精准确定位,再用第一炮群猛攻。结果苏军并不上套,日军只能凭借气球观测展开大范围炮击。
从8点到10点,日军连续炮击,根据气球观察哨的报告,苏军炮兵损失惨重,正在牵引转移。内山大喜过望,为了扩大战果,临时决定炮击加长一小时,步兵在11点发起冲锋。
二战期间会在各阵地广布电话线
这个临时变更把步兵坑惨了,内山认为只要把命令传达到各部队就好了,但是两军正在热火朝天的火炮对轰,前线的很多电话线被炸断,修复线路的通讯兵也被炸死不少。很多中队乃至大队级的单位,都没有获悉炮击延长的消息,他们就这样顶着自家的炮火出击了。
日军准备冲出战壕进行冲锋
而此时转移到新阵地的苏军炮兵也发起还击,日军步兵正面有苏军的炮火和阵地火力,后背还要忍受自家的重炮摧残。第72联队第1大队的1000多人在10点钟准时发起猪突猛进,历经半个小时的血战,突破苏军阵地后只剩下100多人。
10点之后,日军的气球观察哨又被苏军战机击落,内山的重炮只能借助间接的弹道计算炮击,效果甚微。经过一天的战斗,日军付出了几千人和200吨弹药,却只是让东岸苏军后撤了两公里,摧毁苏军炮兵的目的也成为泡影。
被击毁的日军火炮
7月23日夜里,日军前线指挥部在激烈地讨论着第二天的作战方案。
步兵将领认为需要巩固血肉换来的推进,应该以步兵加固阵地、重炮向前移动,第二天争取实现摧毁苏军炮兵的目的。内山等炮兵将领却极力反对,他们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诺门罕前线日军与苏军的火炮对比
1、日军的重炮在射程上依旧远逊于苏军,最重量级的150mm加农炮,苏军比日军要多出12km射程。
2、如果为了掩护步兵,将重炮前移,之前用好几天做的各种观测、定位全部报废,再加上气球被毁,短期内也很难在新炮位确定射击诸元。而且制空权在苏军手里,航空兵观测也成为泡影。
日军九六式150mm榴弹炮,是少有的配备了牵引车的重炮
3、日军炮兵机械化程度极低,大部分通过骡马牵引,前线又都是松软的沙地,重炮移动起来非常缓慢,搞不好还会被苏军航空兵发现,毁灭在苏军的空袭和炮击中。
但是炮兵白天把步兵实在坑的太惨,在各步兵联队长“吃人”的眼光下,内山只好做出妥协——从野战重炮第1联队、独立野战第7联队各抽调1个大队支援步兵,共有8门150mm榴弹炮和8门105mm加农炮。但是东久弥宫盛厚王也在其中,内山的决定让“亲王殿下”身陷险境。
苏军的122mm榴弹炮可以借助牵引车快速移动
7月24日,日军再次发起进攻,锋芒直指苏军在哈拉哈河的浮桥。日军以两个重炮大队和空军为掩护,把桥头堡的苏军赶回了西岸,并且出动步兵过河,企图夺取西岸高台的苏军大炮。
但日军很快落入了苏军的陷阱——苏军把坦克部队集中在第二线,一线步兵后撤后向前突击,实施攻势防御。数百辆坦克和装甲车迎头痛击,日军只能使出同归于尽的肉弹攻击,仓皇撤回东岸。苏军炮兵也开始全方位炮击,前移的日军重炮被炸毁,东久弥宫盛厚王也被炸伤。
植田谦吉是军界老油条,圆滑老道
重炮无效、亲王受伤,关东军总部再也坐不住了,紧急下令停火,就地实施防守。植田谦吉还亲赴前线视察,一为振奋士气,二是看望东久弥宫盛厚王。
朱可夫在前线
第五战:收官之战——朱可夫的大反攻截止1939年7月底,关东军已在诺门罕投入了8万部队,以及310架飞机、182辆坦克、61辆装甲车、188门火炮,鏖战两个多月,不仅没有把苏蒙军赶回哈拉哈河以西,还损兵折将。
参谋本部尽管对关东军有一万个不满意,但是战况已成现实,在诺门罕方面已经是骑虎难下,只能想办法扭转战局。
7.17苏军轰炸齐齐哈尔的富拉尔基江桥,关东军全面戒备,兵力吃紧
很快,日军在诺门罕编制了第6军,并且准备补充第2飞行集团,允许再次发起越境轰炸。但是飞机和飞行员需要2周时间调度,关东军手里也腾不出更多主力,所以第6军只有少量的兵力扩充。
- 第7师团仅留下师团司令部和1个大队,其他部队全部调往诺门罕,编制为混成第14旅团。
- 之前调往海拉尔的第1独立守备队和伪满混成旅尚未参战,此时全部前往诺门罕前线。
- 为了对付苏军的坦克,大量37mm反坦克炮调往诺门罕,一共有8个反坦克中队。
第6军军长,荻洲立兵
出任第6军军长的荻洲立兵,原为第13师团长,历经淞沪会战、南京战役、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参谋本部对他寄予厚望。但是眼下参谋本部和关东军矛盾重重,荻洲立兵刚刚到任就要受夹板气,只好静观待变。
关东军总部则坚持认为,苏军不可能在诺门罕地区投入大兵团——依照日军的经验,大兵团作战时,补给线不宜超过250km,而从诺门罕到苏军最近的博尔集亚车站也要750km——第6军开始修建工事,做好冬季防御的准备,打算来年再卷土重来。
张鼓峰事件后,远东军区司令布柳赫尔元帅遭到肃反
然而朱可夫可不想在诺门罕待上一个冬天——如果不能彻底解决诺门罕问题,他的军旅生涯可能就此终结,说不定还会被带走审查。
朱可夫从斯大林那要到了更多支持,飞机增至515架、坦克增至498辆、装甲车增至346辆、火炮增至542门,各种军用物资更是敞开供应。
苏军的铁路部队甚至抢修了博尔集亚到乔巴山的铁路线, 把公路运输缩短了324km。剩下的路程,由3000辆卡车、1400辆油槽车、装甲车和火炮牵引车接力,向诺门罕运输大量物资。
早在1932年,苏军就建立了伞兵旅
第57特别军也改组成第1集团军,朱可夫任集团军司令,统辖5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步兵师、4个装甲旅、4个坦克旅、2个重炮团、1个伞兵旅。
带着升官的喜悦,朱可夫迅速制订了反攻计划,计划投入3个摩托化步兵师、2个坦克旅、3个装甲旅、1个伞兵旅共57000人,他们将在炮兵和空军掩护下,以南、中、北三路席卷哈拉哈河东岸。
朱可夫的三路围攻计划
中路:第36摩托化步兵师和第82摩托化步兵师的1个团稳步推进,纠缠住日军在中央阵地的重兵。
南路:第57摩托化步兵师、蒙军骑兵第8师、第8装甲旅、第6坦克旅的两个营(共三个营)、第11坦克旅的一个营,从胡鲁斯台河南迂回包抄。
北路:第82摩托化步兵师的1个团,蒙军骑兵第6师,第7装甲旅,第11坦克旅的两个营,绕过日军北面的高地,向后方迂回包抄。
预备队:朱可夫喜欢稳中求胜,尤其注意预备队的使用,特地留下机动性强的三支部队。第9装甲旅,第6坦克旅的一个营,随时准备支援任意方向;第212伞兵旅则伺机向日军后方空降,切断其退路及补给线。
8.20.苏军反攻时的日军部署
8月20日是星期天,荻洲立兵在内的不少日本军官,还在海拉尔休假,前线各部队也松懈了下来,苏军的炮火和空袭却铺天盖地而来。
日军在哈拉哈河东岸、胡鲁斯台河南北,构筑了三块阵地,但是计划中的防御工事才完成三分之一。苏军花了四天时间,将前线的日军分割包围。日军只能龟缩在谢尔陶拉盖、巴尔其嘎尔和诺罗三个高地附近,兴安伪满军已经溃散、伪满混成旅已经哗变,形势已经非常明朗。
8.20-8.27诺门罕前线态势图
日军仍然不肯束手就擒,荻洲立兵和小松原等人商议出了一个突围反攻的计划。
- 以第64联队和第23师团搜索联队,分别从北线和中央发起反攻,吸引苏军注意力。
- 其余主力集中到南线——第26联队、第28联队、第71联队、第72联队和各炮兵联队——向南路苏军的浮桥发起猛攻,继而包围并消灭南路苏军,包围圈自然解除。
- 混成第14旅团,由将军庙向苏军包围圈的外围发起进攻,配合日军在南线的突围。
731部队在哈拉哈河上投放鼻疽菌
包围圈中的日军,已经饱受4天的战火摧残,伤亡惨重、装备残缺。而且由于731部队投放了病菌,日军无法直接饮用哈拉哈河的河水,干渴至极。此时让这些日军冲出战壕反击,完全是加速灭亡,反包围南路苏军更是痴人说梦。
苏军的飞机坦克配合默契
8月24日,日军第23师团搜索联队率领大约7个中队的兵力,从北线阵地发起反攻,付出了三分之二的损失后阵地尽失,在没有撤退命令的情况下自行逃出包围圈。
8月25日,在外围发起进攻的混成第14旅团,遭遇苏军的强力阻击,就地转入防御。
8月26日,第71联队长森田彻战死,随后联队旗烧毁,第71联队被全歼。
8月29日,第64联队长山县武光烧掉联队旗后破腹自尽,第64联队被全歼。
……
联队长切腹,联队旗被毁——整个联队都将不复存在
第23师团名存实亡,各重炮联队也几近全军覆没,第6军已经在崩溃的边缘,荻洲立兵只能躲在司令部里借酒浇愁。关东军总部立即命令第1、2、4、8师团以及骑兵第3旅团驰援海拉尔,挽救诺门罕前线的残局。
参谋本部也制定了增援关东军的计划,并在8月24日获得天皇批准——第5、14师团和重炮第5、10旅团,以及大量速射炮中队、高射炮中队、飞行团划归关东军。
一场更大规模的决战正在酝酿,关东军已经不顾一切,要在诺门罕一雪前耻。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让诺门罕战役戛然而止
结语就在日军准备用数倍的兵力还以颜色时,从西方传来了惊人的消息——苏德已于8月24日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德国人的背叛让陆军部大为光火,关东军司令部更是一片沸腾,军官们纷纷向希特勒致以“亲切的问候”。然而不管火气有多大,诺门罕的仗是不能再打下去了——苏联人已经从欧洲腾出手,继续打下去只会形成日本单方面的消耗战,得不偿失。
“八月风暴”让关东军土崩瓦解
打碎的牙只能往肚里咽,关东军无论如何想不到,堂堂的皇军之花第一次大展拳脚,就落下个挨打还不能还手的尴尬境地。而在6年后,当关东军再一次和苏军对抗时,已然毫无还手之力。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