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国共两军的指导员有怎样的不同?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20-8-10 17:14
标题: 国共两军的指导员有怎样的不同?
国军有指导员吗?国军有指导员。杀害刘胡兰的大胡子张全宝,就是国军72师215团1营机枪连的指导员。解放前老电影《八千里路云和月》中,有个无名的角色,也是指导员。不过国军的指导员的确少为人知,所以有必要先简单介绍一下国军政工暨基层连队的指导员。
黄埔军校创建之初,仿照苏联红军的做法,首创了政治工作制度,这其中就包括了党代表制度的建立。而连这一级的党代表差不多就是后来的指导员。

1924年底,军校教导第1、2两个团建成,在这两个团中,团、营、连各级,都配备了党代表。后来成为国共双方著名将领的王尔琢、余程万、郑洞国、彭干臣、冷欣、蒋先云、刘畴西、李奇中等便都是这一时期教导团中的党代表。
1925年,广东革命政府建成国民革命军第1军,党代表也在每一个连以上单位普遍配备,并进一步向新增各军幅射。
1926年5月,在总政治部主任邓演达的主持下,将国民革命军各团、营、连的党代表改称政治指导员。
北伐尚未完成,四一二政变发生,党代表(指导员)制度随之被取消。
到了1931年,国军的政治工作又有部分恢复。此时,在师和团建有政训处(有的团仍称指导员),营、连两级没有政工干部。
全面抗战暴发后的1938年初,又在连这一级设指导员,从此一直到战败逃台,连指导员的编制没有改变。

下面就来对比一下国共两军指导员有哪些不同。
第一个不同,满编缺编的情况不同
自从三湾改编,支部建在连上得以在红军中建立,因为要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党指挥枪的具体操作者的部队各级政工主官在中共军队中是不可以缺编的。十七年老电影《七天七夜》中,当连长、指导员全部牺牲后,上级机关抽不出干部,但仍然紧急派入苏强去当指导员,红四方面军西撤后组建的红28军,长期只有政委而没有军长,就真实反映了中共军队对“党指挥枪”的看重。
国民党军队中的指导员可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战争状态下,任何一支部队的兵员、装备都有可能缺编,这本不足为奇,但像国军自抗战以来缺编指导员的情况,可真的有点奇了。自1938年初在连设指导员后,从来没达到过满编不说,很多时候,几乎跟没有差不多。政治部第一厅1941年元旦签呈的《增设各部队连指导员实施办法》中,有这样的要求:“全国已设政工之部队,自本年三月初旬起至九月底止,设置半数。”从这段话看出点什么来呢?在国军连一级设置指导员的规定已经运行了三年,到这个时候还在争取再用半年的时间达到半数,而且还仅限于在“已设政工之部队”,这推行的效率,我可真服了。
首任政治部长的陈诚,在1940年3月的一个谈话中说:“政工干部缺乏,下级为甚,原有干部,仅三千余人,现在需要,约在三万以上。”瞧见没有,直到这时,政工干部实有数只占应有数的一成。
到抗战后期,这一情况怎样了呢?继陈任政治部长的张治中在1945年谈到政工干部缺编情况时说道:“上年曾请准在补训学生中抽调二千人转任政工,但毕业以后,因种种障碍,只能抽调六百五十四人,实际到差者仅二百七十四人。呈请抽调军分各校每期毕业生百分之十充任连指,但几经波折,迄今仍无法做到。”和陈诚所说1940年的情况相比,仍然没好到哪里去。
这一状况到了解放战争时也丝毫没能得到改变。除由蒋太子把持政工的青年军以外,基层连队缺编指导员的现象比比皆是。访问当年国军老兵,很多人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连里还有指导员这一官职。这也难怪,在当时,即便是中央军中的许多连队,有的几年甚至十几年缺编指导员,有的一个团所有连队全部缺编指导员。这大概就是在涉及国军的文艺作品中极少出现指导员的原因之一吧。

第二个不同,在军中的权力、地位不同
大革命时期的党军初设党代表时,其权力很大,既负责党务与政治训练,还可节制军队,监督部队行政。“对于同级主官所发之命令,认为有明显之罪过或巨大之错误时,有拒绝签字之权;”而那时部队的一切行动命令,"均需有党代表签署,始可生效。”
不仅有监督权,仿照苏联的做法,党代表还有对包括同级军事长官的处置权。“在左列之场合内,党代表有在最短期间内弹压之或将罪犯逮捕送交法庭之权:A.官长明白表示其反叛之意志时。B.军队中有谋反及掠夺之暴动时。C.其他个人或军队有不法行为时。”
彼时党代表的权力如此之大,与党军统帅蒋介石的认识与态度不无关系。蒋在从苏联考查归来后,曾发表议论,说苏联红军“其优点在全团上下亲爱,团长专任军事指挥,政治及知识上业务,与精神讲话,则由党代表任之,权责甚明。”1925年6月,蒋还有报告称:“党代表之制度,方在开始试验阶段,而人才缺乏,实为目前最迫切之问题。”从这些言论中可见,这一时期的蒋介石,是很看重党代表的,也是很迫切地需要党代表的。因为最高统帅的重视,那时的党代表杠杠的。
但好景不长,到了汪精卫任黄埔军校党代表后,也许是汪的争权令蒋有了醋意,也许是担心中共借此坐大,或许还有其他什么原因,“中山舰事件”后,蒋的态度发生了转变,这从他1926年4月8日的演讲中可以看出:“苏俄党代表的性质是因为带兵官不是党员,所以由党派代表去监督他,现在我们带兵官都是党员,为什么还要党代表来监督呢?”也就是从那时起,受其影响,党代表的地位开始被降低,但那时的蒋介石还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因而北伐战争中,党代表仍然存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到了全面抗战爆发,国军虽又恢复了指导员制度,但今非昔比,其权力、作用已远不如前,而且直至国军在大陆战败,也始终没能恢复到东征北伐时的状态。之所以这样,仍然与蒋介石的思想认识有关。其在《国军如何才能完成剿匪救民的任务》的报告中说:“我们中国古人说,‘权出于一者强,出于二者弱’,我们既然委任了一个将领,就应该绝对的信任他,而不要用其他的方法来牵制他。所以我们在北伐之后,就取消党代表制度,采取一元制,把一切事权集中于带兵官。我认为一元制必定比二元制好,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可悲的是,这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东西,却正在越来越多地被如今文艺界的编导与网络众民重新捡拾起来当做法宝。
正是在这一思想主导下,国军初创时期那种党代表(指导员)与军事主官平起平坐的情况改变成为抗战时指导员配属或隶属于军事主官,其对于军事主官,也就只有服从了。这还不是最差的,服从就服从吧,由于蒋委员长打心眼里就不待见政工干部,在其影响下,弄得整个部队从将军到士兵都不待见政工干部。据第四次“围剿”时任第11师31旅63团政治指导员的方靖回忆,上任之初,方碰到一位任营长的同学,见面互叙离别后,那同学对他说:“你也来卖狗皮膏药啦!你为什么要钻进这个死胡同?”“这里对政工看不上眼,比带兵官不止低下一等,士兵也不听你吹,你为啥要干这玩艺!”从以上忆述中,可见指导员在军队中的境遇是何等低下。

中共军队的政工干部从始至终保持了在军队中很高的地位。从三湾改编后一直到今天,部队中凡遇大事,必须得经党委(支部)会议才能决定,而在1942年10月以前,不论军事的还是政治的,所有大事,当军政主官意见不一致时,得由政治主官拍板,这也就是那著名的“政委最后决定权”。这种不论军事的政治的大事全由政委和指导员说了算的情况,今天来看,未必科学合理,但它是事实。
老电影《铁道游击队》中,游击队成立的那场戏,有几句台词:
鲁汉对刘洪说:洪哥,我们听你的。
刘洪马上纠正道:我们听政委的。
李正接着说:我们听党的。
没有冗长的说教,就这短短几句,不仅十分准确的表现了不同角色的不同性格和政治修养,也画龙点晴的定位了这支游击队的性质,可谓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这便是共产党的队伍与国民党的队伍、与土匪军阀的队伍的区别。

第三个不同,出身不同,对士兵的工作效果不同
国军在东征、北伐时期,其党代表(指导员)多由黄埔军校的学生担任,这些人的军事素养与军事干部无异,带兵打仗的功夫比连长丝毫不差。据毕业于黄埔一期、曾任军校教导团营党代表的王逸常回忆,第二次东征时,久攻惠州不下,蒋介石几乎要放弃时,“我们四个教导团的党代表分别在第三师各团率领连党代表,组织敢死队爬城。”同样对于此役,时任第3师连党代表的刘骞也回忆说,“是日午后4时,第八团党代表张际春(笔者注:是黄埔一期的张际春,不是后来刘邓大军的张际春)奉军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命令,命两个围城的团组织攻城敢死队10多个,每队三四十人,挑选精壮士兵充当,10多个连党代表担任各个敢死队的队长,第八团的各个敢死队由张际春团党代表率领指挥。”党代表身先士卒,部队一鼓作气,终于使战局转危为安。这一时期党代表(指导员)替代牺牲或负伤的连长指挥作战冲锋陷阵,十分的常见,士兵们对党代表也十分的服气。
经过了蒋介石为首的国军大小军官与士兵的打击,抗战中连的指导员与大革命时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时的指导员已经鲜有军校毕业的军官担任,而多由战时干部训练团经短期培训后的文学生担任。这些人没当过兵,没经过军官学校,与连队特有的兵文化隔隔不入,丘八们也不在精神与情感上认同他们,特别是担任军队基层干部却又不具军事素养,打起仗来自然不可能还像东征时那般勇武,士兵们也就不可能对他们服气、服管。1939年,蒋介石在一篇名为《改进政训工作的要求》的讲话中指责第九战区的政工人员,说你们平时以勇敢杀敌、奋斗牺牲教导士兵,可“到了自处前线,形势紧急的时候,就胆怯心惊,甚至藏起身来。”在1944年的一次会议上,又说,“现在部队里面的政治工作之所以缺乏效率,就是因为有许多政工人员本身就不健全,威信不能树立,以致地位日益低落,士兵自然不愿受他们的领导。”
中共军队中的指导员又不同了,其连队指导员差不多全部起于卒伍,都是从班长、排长干上来,在具备了较强的政治素质后,才提拔为指导员的,而又由于战争年代的指导员在地位上稍高于连长,有些指导员又是由连长转任的,故而中共军队中的指导员,不仅对基层官兵的心理掌握确实,共同语言多,容易得到战士们的认同,而且指挥打仗的功夫也并不稍差。我们都知道在抗战的敌后,有一个历史上很著名的武装形式——敌后武工队,但也许有人并不知道,这些武工队,从正副队长到骨干队员,绝大多数是从政工干部中抽调组成的。有谁对他们的杀敌技能产生过怀疑吗?有谁认为他们都像《集结号》中的指导员那个怂样吗?我想可能没有。从红军时期到最近的对越作战,指导员代牺牲或伤重的连长指挥战斗而致胜的例子比比皆是,也根本不是《亮剑》歪曲又被无知网民所认可的政工干部只管生活不管打仗。有兴趣的了解一下著名战斗英雄张明、周文江、胡绪清等杀敌事迹,你就知道我军的指导员军事素质是怎样的一个过硬了。

第四个不同,发展空间不同
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共军队的政工干部显的更红而且进步也更快。红军时期主要担任各级政委的罗荣恒、聂荣臻、谭政、罗瑞卿、彭雪枫、黄克诚、肖劲光、李先念、王震、杨勇、叶飞、肖华、陈锡联、杨成武、张爱萍、邓华、刘震、王建安、刘亚楼、钟伟、丁盛等数不胜数的政工干部,后来都得到重用,执掌兵符。
而在国军中,从十年内战开始后担任各级政工领导的,几乎绝少将帅之选。不要说将帅了,那时当连指导员或团指导员的,好多人干了多年什么都不是。据陈诚于1941年2月27日《函呈委员长蒋有关第六战区实况》言,“至就干训团毕业生之现状而言,其担任政工基干工作者,除少数人外,迄今仍属见习或服务员之名义,未补实缺。工作名义不免感受影响,生活亦多陷于颠沛。”张治中在其回忆录中也说道,“从事政工愈久,则其个人之前途愈觉黯淡,而一般军官,均视政工为畏途。”“部队长往往借人事交流之名义,将若干连指导员吸收于部队之内,而以水平较低之人员派充连指导员。”《国军政工史稿》则说,“恒有任团指导员,随军作战多年,因未具备主队职之资历,不能取得转任队职之资格,尚不如行伍出身之军官者。”因而“不惟高级军官多不愿转任政工,即军校出身之初级军官,亦视政工为毫无出路之工作而加以鄙弃。”这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即越是受歧视,越没人愿干,则指导员队伍的素质就越差劲;而指导员的素质越差,就越让人看不起,就更没人愿意干。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指导员这一职务的吸引力,使许多有才华的军官不愿意选择此一途径。

第五个不同,在关键时刻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同
在国军中,一支部队听谁的话,跟谁走,军队建设的方向怎么确定,全靠军事主官一人说了算,这便是其长期存在着的兵随将叛现象的根源所在。按说,国军各级政工领导也同样负有保证军队建设旗帜与方向的责任,可惜,由于平时没能培养他们在官兵中的威信,连长排长可以随便支使他们,就连士兵都可以欺负他们,其说话自然不可能有什么份量,也就根本发挥不了这样的作用,何况又大量缺编呢。
因为中共军队各级政工领导基本全是本部党的一把手,即党委书记或支部书记,同时又是上级党委的委员,又因为上至毛政委下至每个基层党委,都一直强调“党指挥枪”,不仅所有军中大事必须经党的会议通过才能进行,而且在平时赋予并培养了各级政工领导很高的威信,使他们说话算数,于是当上级有什么重大的方向性转折与决策时,当部队的军事主官有违背上级组织的行为时,那些政委和指导员们,便比同级的团长连长更具掌控部队的权力,从而保证军队发展与建设的方向。

国军在抗战时,经常出现整团整师的投敌叛变,到了解放战争时,也有整军整师的倒戈投诚,可你看看中共军队的历史,投敌叛变的有多少?因为国军的政工干部要么没有配,而就是配了也形同虚设,不起作用,军队主官说怎么就怎么。红军、八路军也有投敌叛变的,比如龚楚、邢仁甫等,可你看他们能拉走一个人吗?因为像部队转移、开动这样的大事,没经党的会议通过,没经政委的同意,军事主官一个人的命令是没用的。被无数脑残读者津津乐道的《雪白血红》中描述的“我是师长,我说了算,哪个再说走,我就毙了他娘卖X的。”那不过是低俗的意淫而已,你以为中共军队“党指挥枪”是说着玩的?
国民党军的失败,原因很多,它不能像中共军队那样把支部建在连上,从而确保从上到下对军队的有效掌控,是其中很重要的一条。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