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个更高明? [打印本页]
作者: 皖北飞鹰 时间: 2020-4-8 15:40
标题: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哪个更高明?
对比明清两代朝廷对宗亲的态度,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明朝藩王“非有诏不得入朝”,而清朝宗室却是“无圣命不准离京”。从本质上说,两者都是为了防范自己人对皇位的威胁,尽管效果各有千秋,但相比之下清朝的手段显然更为高明。事实上,从专业的术语来讲,明代实行的是“分封就藩制”,这与汉朝的“郡国制”并无多大区别;而清代实行的是“封爵固京制”,算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首创。
自古以来,皇帝往往不止一个儿子,同样的血统意味着皇子们拥有平等的继承权,即便多数时候朝廷以“立嫡立长”的传统来平息诸子对权力的争夺,但仍旧不能保证大家不会对皇位产生觊觎。其实,同样的问题不止发生在中国,强盛一时的奥斯曼帝国也常常为新老苏丹之间的权力交接大伤脑筋。后来为了确保新君对帝国统治无虞,奥斯曼人破天荒地创立一种方式,即新苏丹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自己所有的兄弟姐妹。
显然与这种残忍血腥相比,中国人的手腕要柔和得多。汉高祖刘邦坐稳天下之后论功行赏,大批位高权重的将领得以裂土称王,但在刘氏“家天下”的思维下,这种状态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全面铲除“异姓王”之后,高祖定下规矩“非刘氏为王者,天下共击之”,但“刘氏为王”就江山永固了吗?景帝年间的“七国之乱”已经给出了答案,领头的吴王刘濞正是刘邦的亲侄子,也就是景帝刘启的叔叔。
有鉴于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自然不能重蹈西汉覆辙,但四方疆土交予别人终究不如放在家人手中可靠,所以到最后“王”还是一个不少地封。而且从私心上说,出生入死地打天下,不就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安享富贵吗?既然太子只有一个,那么不能当太子的儿子去做个王爷也不失为一种补偿。与此同时,为了防备逃回草原的北元卷土重来,朱元璋在北方边境由东向西配置了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肃王九位塞王,其中尤以宁、燕、晋三王实力最为雄厚。
图-紫禁城航拍图
不过“宗王出镇”终究是把双刃剑,好的一点是能够替朝廷屏蔽外敌,坏的一点就是“靖难之役”了。朱元璋死后,燕王朱棣果断起兵,成为明朝“分封就藩制”最大的败笔。永乐登基之后,为了防备其他藩王照猫画虎,开始大肆削减各地王爷的护卫,同时再次严令“非有诏不得入朝”。所以你会看到凡是外地就藩的明朝王爷大多过着看似奢靡的“半幽禁”生活,虽然衣食无忧但基本形同废人。
根据明制,藩王无圣命私自进京,锦衣卫直接出面押入天牢,可见“分封就藩制”之严格,但即便如此,明武宗时期仍然爆发了宁王之乱。而相比之下,清朝的“封爵固京制”就严密得多,清代的王爷不仅在外没有封地,就连前朝常用的“秦王”、“赵王”、“楚王”等名称也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睿亲王”、“雍亲王”、“宝亲王”等礼仪性称呼。
图-紫禁城航拍图
对清朝皇帝来说,把宗亲留在眼皮底下远比放在外面要保险得多,这些留京的王爷虽然有府邸、有月俸,但只要皇帝不信任,就不会委以实权,自然也就不怕他们翻起什么风浪。纵观满清一朝,基本没有听说过哪个满人王爷能够反叛的,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封爵固京制”的可行性。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