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神兵利器——中国鞭锏(1—9) [打印本页]

作者: 安徽小刀    时间: 2020-1-11 12:20
标题: 神兵利器——中国鞭锏(1—9)
仁者无敌的冷兵器——中国鞭锏(第一章)


太后怒曰:“卿所言,朕饫闻之,无多言!太宗有马名师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楇,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楇楇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 资治通鉴 唐纪二十二 (公元7世纪)
唐代武则天驯马的这则轶事可谓脍炙人口,鞭作为兵器也在正史中被正式提及。在北宋的官修著作《武经总要》中(11世纪),对鞭的记载是:“铁鞭多节,系袭晋代遗制。连珠三节鞭亦系胡人器形。铁鞭唐代已广用之。”《武经总要》中,对锏的记载为:“铁鞭、铁简,两色。鞭其形,大小长短,随人力所胜用之。人有作四棱者,谓之铁简,言方棱似简形,皆鞭类也。“(图1)

图1 《武经总要》中鞭锏图示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锏是鞭的简作。就实用性而言,鞭、锏的杀伤力并不如刀、矛等锐器,但考虑到三国之后出现的重装甲兵种,也就可以理解鞭锏出现的必要性了。唐代著名的明光铠是以优质的钢铁制成,阳光照在上面熠熠发光,所以被称为明光铠,刀剑难以穿透,而鞭锏类钝击类兵器则可以对穿着重甲的战士造成内脏的伤害。

近些年随着狄仁杰系列电影的火爆,锏这种兵器也更多的为人所知


汉代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这里说的“策”,指的是长而软的鞭子。汉代苏武在北海(贝加尔湖)牧羊,唯一和他相伴的就是手持的朝廷的旌节,“节”的实物是长八尺的竹竿,竿头装饰着旄羽,旄羽颜色上在汉初为红色、后来改为黄色。
鞭从形制上来看,就是软鞭和节杖的结合。而在军中,执鞭者也带有“节制”的职能,中国鞭锏的形状类似于国外的权杖,代表指挥权。由于鞭身呈竹节状,加工难度大,使用时容易折断,之后则出现了锏,即简化版本的鞭。
在唐代元和初年(9世纪),中国钢铁年产量约为1000吨,铜产量约130吨。对于一个当时2000万人口以上的大国来说,连农具的制造都不够,铁制兵器的珍贵可见一斑。图2是徐州博物馆馆藏的一柄唐代铁锏(8世纪),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铁锏。

图2 徐州博物馆馆藏唐代铁锏


鞭的大规模使用始于五代十国、那是一个狼烟滚滚,军阀割据的年代。自公元907年朱温废唐建立梁朝开始,至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大宋建立,短短几十年里,历经五朝十几个皇帝。历时虽短,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却是巨大的,特别是燕云十六州的割让,使中原王朝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失去了北方的屏障,只能一次次被动地应战南下的游牧民族。
在中国古代的各种史料记载中,鞭锏的使用者大部分是忠勇善战的武将,如五代名将王彦章、北宋名将呼延赞等人。鞭锏是中国特有的钝击类兵器,在形制和重量上十分灵活,是对士兵尤其是骑兵卫体兵器的极好补充。古代骑兵或将领上阵,一般多喜欢在马上携带数种兵器,以防损坏和丢失。同时,这两种武器也算得上是我国特有的骑兵武器,西方骑兵的钝击兵器多用战锤, 而非这种类似于剑的打击类兵器。

影视作品中的北宋名将呼延灼


影视作品中的秦叔宝


在民间有一种说法:将不过李,王不过霸。意思是就武力值而言,秦末霸王项羽(公元前3世纪)和五代大将李存孝(9世纪)是无人可以超越的。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有两次单兵作战,在重围中一人杀死上百人,基本已经达到人类武力值的顶峰。
李存孝是唐代末期晋王李克用的义子。晋王李克用是西突厥分部沙陀族人,原名朱邪克用,后被唐懿宗赐姓“李”。李克用在唐末是最大的割据军阀,但他一直对唐忠心耿耿,即使朱温灭亡了唐朝建立了后梁之后,他依然在病床上嘱咐儿子李克勖继续和朱温战斗。
《旧五代史·李存孝列传》中记载:“本姓安,名敬思。少于俘囚中得隶纪纲,给事帐中。及壮,便骑射,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仆人以二骑从,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楇,挺身陷阵,万人辟易,盖古张辽、甘宁之比也”。在本书“锤“的章节中对李存孝的兵器进行了描述。
而被认为五代史中的第二名将是后梁名将王彦章。小说《水浒传》中,擅长飞石打人的没羽箭张清连败梁山好汉多人,宋江眉头紧锁,对卢俊义和吴用慨叹:“我闻五代时大梁王彦章,日不移影,连打唐将三十六员。今日张清无一时,连打我一十五员大将,虽是不在此人之下,也当是个猛将。”正史中的王彦章,使用一杆铁枪,《资治通鉴》里记载:“王彦章骁勇绝伦,每战用二铁枪,皆重百斤,一置鞍中,一在手,所向无前”。但这段记载关于兵器的重量显然不太准确,百斤重的兵器,从使用者的肉体极限和力学常识来说,在实战中是不可能的。
王彦章除了使用铁枪以外,还使用铁鞭。清代冯云鹏、冯云鹓两兄弟所著的《金石索》中,其中载有一幅王彦章所使铁鞭的图像(图3),并标注:此鞭长汉尺六尺二寸(约140 公分),重清秤十五斤(约9 公斤),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锤,四面环列“赤心报国”四字,字色绿,似融铜铸就。因此这柄铁鞭亦名“赤心报国鞭”。此鞭旧时收在汶上西门外梁王太师庙中,清道光时,移贮汶上县库中。

清代冯云鹏、冯云鹓两兄弟所著的《金石索》


图3《金石索》书中所载王彦章铁鞭


五代后期,人称“郭雀儿”的郭威成为了后汉的皇帝。有一次他在出兵的路上,发现了一块“点检作天子”的牌子,赶紧把现任的殿前都点检换成了他最信任的赵匡胤。郭威死后,就是我们熟知的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桥段了。
赵匡胤曾经在宋州任节度使,所以以“宋”为国号,定都开封。宋人是殷商王族的后裔。周王室灭商之后,为了安抚殷之余民,不仅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反而把纣王的叔叔微子启封到了殷商故地,建立了宋国,而且爵位是等级最高的“公”。宋国都城就在如今的河南商丘一带。但其它诸侯国看宋国的感觉,就和革命党看满清遗老的感觉差不多,所以“守株待兔”、“ 揠苗助长”等等地图炮成语,基本把宋人等同于愚蠢顽固的代名词。
呼延赞是宋太宗赵匡义非常赏识的武将, 宋史记载:“雍熙四年,加马步军副都军头。尝献阵图、兵要及树营砦之策,求领边任。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又引其四子以入迭,舞剑盘槊,赐白金数百两及四子衣带”。呼延赞善使铁鞭、马槊,后来被封为皇帝亲兵卫队的首领。
图4-图7为宋代连珠铁鞭(11世纪,84公分,覃文凯先生收藏)。鞭身呈间隔连珠状,鞭尾部为铁制八宝配重。中国古代一直使用甲片组成的扎甲,而没有进化为欧洲后来使用的板甲,所以宋代鞭锏都粗壮沉重,利于破甲。鞭的加工工艺要复杂于锏,在没有电动工具的情况下,在坚硬的铁上开制整齐的铁珠和竹节,并非易事。宋代铁鞭存世量极为稀少,这根铁鞭经过千年,仍保存完好,是非常难得的藏品。

图4 宋代连珠铁鞭(1)


图5 宋代连珠铁鞭(2)


图6 宋代连珠铁鞭(3)


图7 宋代连珠铁鞭(4)


图8-图11为宋代竹节铁鞭(11世纪,90公分,秦川先生收藏),这柄铁鞭硕大沉重,非勇武之士无法使用。如《武经总要》图1所示,这只鞭头呈锥状,除了砸击还有突刺之用。

图8 宋代竹节铁鞭(1)


图9 宋代竹节铁鞭(2)


图10 宋代竹节铁鞭(3)


图11 宋代竹节铁鞭(4)


图12-图15为宋代双龙吞口塔形鞭(12世纪,70公分,杨之化先生收藏)。这柄铁鞭根部双龙吞口,鞭柄顶部有一只卧兽,鞭身开具的竹节非常规矩,类似塔形。鞭档阴刻绦索纹和山字纹。在存世的宋代铁鞭中,这柄是从鞭从实战器向礼仪器转化的实证。

图12 宋代龙吞口塔形鞭(1)


图13 宋代龙吞口塔形鞭(2)


图14 宋代龙吞口塔形鞭(3)


图15 宋代龙吞口塔形鞭(4)




作者: 安徽小刀    时间: 2020-1-11 12:21
大宋神兵利器——中国鞭锏(第二章)

在目前存世的锏中,最有名气的一只锏是福建博物院馆藏的“李纲锏”。(图16-图19,96.5公分,12世纪)。李纲是北宋非常知名的文臣,以力主抗金而闻名。这把锏锏柄为花梨木制作,刻斜旋道纹。锏身老配红木套鞘,鞘两面对嵌银丝、阴刻四瓣花、蝙蝠、古磬、璎珞纹等纹饰,鞘口上刻牡丹纹,锏身嵌金篆字:“靖康元年李纲制”。 李纲是一位军事经验丰富、有良好道德操守的官员,在宋徽宗时代,被党争所排挤,尽管在第一次汴梁保卫战中守护住了首都,但之后还是被罢免。








图20-图23为宋代盔首铁锏(13世纪,82公分,赵稼瑞先生收藏)。这只铁锏保存状态极为完整,原装木柄和盔首依然留存。盔首是类似于头盔形状的中古兵器柄首部饰件,在金代器物中多有留存,包括元代也继续使用,北京居庸关元代石刻持鞭武将图(图24,14世纪)中,也可以看到盔首的形制。这只锏宋代特征比较突出,可以推断,在宋、辽、金并存的时代,兵器的形制是互相融合交流的。

图20 宋代盔首铁锏(1)


图21 宋代盔首铁锏(2)


图22 宋代盔首铁锏(3)


图23 宋代盔首铁锏(4)


图24 居庸关元代石刻执鞭武将图



宋代是一个表面繁荣的朝代,“清明上河图“中汴京繁华的景象也仅仅是一局一地而已。宋代的赋税奇高,而高赋税对应的主要支出是庞大的官僚集团和100多万的常备军队。而为了维持如此庞大的军队,宋代采用了盐、铁、酒等各种生活物资的国家专营制度,国家专营制度导致了生活物资的价格处于高位,直接的结果就是走私猖獗,铜钱外流到国境之外。铜钱被国家和富人作为财富储存起来,导致了北宋”钱荒“的现象。

清明上河图



在政治体制方面,宋神宗通过王安石变法,将君主的权力最大化,改变了宋代建国以来的由政治经验丰富的中枢集团集体决策的政治生态,这是之后导致北宋和金国战争中犯了非常多的低级错误,以致骤然崩溃的深层次原因。

王安石像


从现在多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也许宋代在当时中国的各个政权当中,仅是一个较为强大的割据政权吧?

北宋疆域图



南宋疆域图



作者: 安徽小刀    时间: 2020-1-11 12:22
大宋的北方劲敌——中国鞭锏(第三章)


辽国较之宋国,是更为成功的草原-农耕的二元藩镇制帝国。在俄语中,中国的发音是“契丹“。在辽国强大的时期,现在的俄罗斯被维京人的后裔-基辅罗斯人统治,他们接触到的中国主要是契丹人建立的辽国,所以一直称呼中国为”契丹“。

大辽军队


辽被称为“镔铁之国“,北京作为辽国五京之一,一直是宋辽争夺的焦点。近年在北京延庆地区发现了多处辽国时期的矿山和冶炼遗址,其中一处高炉日产铁量已经可以达到1.5吨,处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北宋、辽国疆域图


崔跃忠先生在《辽墓出土兵器探索》一文中,对上百座辽墓出土的兵器进行了调研,发现随葬兵器共有13类:刀、剑、矛、镞、鸣镝、骨朵、弓、弩机、甲胄、鹤嘴啄、铁叉、月牙铲、蒺藜。崔跃忠先生认为,辽代兵器最主要的特点是一器多用,战时作为武器,平时作为游牧渔猎时的生产工具,这与宋朝的武器专业化配备大相径庭。

辽国虎狼之师


辽代早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些环首刀,这种刀形,传承于唐代,到了辽代中后期,环首刀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图25-图28为辽代环首一字格铁锏(10世纪,83公分,王毅先生收藏)。尽管在博物馆出土墓葬中没有辽锏的记录,但这柄铁锏的环首和一字格还是带有明显的唐代特征,黑龙江博物馆馆藏的“大定二十九年“金代战刀(图29,12世纪),是在金国建国七十多年制造的。这把刀已经完全脱离了环首刀的形制。所以笔者的看法,这柄环首一字格辽锏,是辽代早期的武器。

图25 辽代环首一字格铁锏(1)


图26 辽代环首一字格铁锏(2)


图27 辽代环首一字格铁锏(3)


图28 辽代环首一字格铁锏(4)


图29 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金代战刀


在黑龙江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中,馆藏有金代铁锏(图30,12世纪)。图31-图34是一柄类似的金代盔首铁锏(12世纪,90公分,秦川先生收藏),这只锏的盔首、一字格具有辽代特征,而根部的铁雕装饰又有宋风,也是各族文化交融汇合的产物。

图30 黑龙江阿城金上京历史博物馆馆藏金代铁锏


图31 金代盔首铁锏(1)


图32 金代盔首铁锏(2)


图33 金代盔首铁锏(3)


图34 金代盔首铁锏(4)


宋、辽、金是一个时代相爱相杀的三个政权。元代修史时,对于何为中原正朔争论不休,最后宰相脱脱决定,宋、辽、金分别修史,三个政权都是正朔,而后来的明朝承袭了元朝的这一说法。但是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发生了正统之争,一派认为金是正统,另一派认为南宋是正统。乾隆最后下了论断,判定南宋为正统。

著名的金国重甲骑兵——铁浮屠


清代作为女真人的后裔,为何会判定汉族为主体的南宋作为华夏正统而不是金,大概有两个原因:1.如果承认金为正统,必然会得罪当时的汉族文人士大夫,而不利于满族的统治。2.蒙元灭金。而到了清代,蒙古成为了满族的重要盟友,没有必要用一个消亡的国家来加深世仇。

南宋、金国疆域图


在南宋和金国并存的150多年里,金国基本已经完全汉化。辽国还采用番汉分治、南北面官的制度以保持民族传统,而金国到了中后期,写汉字,行汉法,穿华服,习汉俗,基本已经和中原无异。以至于南宋都不得不承认,金宋文化同出一源,金元文章服制,丝毫不逊于南朝。
金国鼎盛时期的人口达到840万,经过20多年的蒙金战争后,人口锐减了87%,残余的金国贵族大部分逃到南方之后汉化,还有一小部分归顺了蒙元。北方人口的大幅度减少,是朱元璋能够成功地以南伐北的重要原因。

作者: 安徽小刀    时间: 2020-1-11 12:27
大明帝国的礼仪权器——中国鞭锏(第四章)

明代之后,火器盛行,鞭锏作为实战兵器的效用越来越少,而更多作为礼仪佩戴用器,制作也越发精美。


图35-图38为明代龙吞口竹节铁鞭(14世纪,109公分,高国朋先生收藏)。这支铁鞭重19.9斤,是目前已知存世铁鞭中最重的一柄,龙形威猛,保存状态完好。

图35 明代龙吞口竹节铁鞭(1)


图36 明代龙吞口竹节铁鞭(2)


图37 明代龙吞口竹节铁鞭(3)


图38 明代龙吞口竹节铁鞭(4)


图39-图42 为明代活眼龙吞口竹节铁鞭(16世纪,71公分,潘华先生收藏)。此鞭鞭身包浆盎然,铜铁合铸龙吞,并以红铜嵌睛,竹节凹凸有致,整体保存状态优良。

图39 明代活眼龙吞口竹节铁鞭(1)


图40 明代活眼龙吞口竹节铁鞭(2)


图41 明代活眼龙吞口竹节铁鞭(3)


图42 明代活眼龙吞口竹节铁鞭(4)


图43-图46为明代连珠铁鞭(15世纪,59公分,高国朋先生收藏)。明承宋制,连珠鞭形制自宋开始出现,到明代后,长度缩短,更适于随身佩戴。这支鞭铁性保存非常好,几乎没有锈蚀。

图43 明代连珠铁鞭(1)


图44 明代连珠铁鞭(2)


图45 明代连珠铁鞭(3)


图46 明代连珠铁鞭(4)


图47-图50为明代铁雕龙吞口铁鞭(14世纪,76公分,覃文凯先生收藏)。这柄铁鞭根部铁雕鱼化龙,鞭身为起棱小竹节。铁浮雕工艺是中国古代难度很大的技艺,需要工匠不仅手工纯熟,还要有一定程度的审美能力。这柄鞭上的非具象的龙形是一种抽象艺术的形式,既有上层艺术的高雅,又有民间艺术的稚拙。

图47 明代铁雕龙吞口铁鞭(1)


图48 明代铁雕龙吞口铁鞭(2)


图49 明代铁雕龙吞口铁鞭(3)


图50 明代铁雕龙吞口铁鞭(4)


图51-图54为明代瓜首竹节铁鞭(14世纪,66公分,高国朋先生收藏)。这柄铁鞭原木柄依然留存,六棱柄箍,鞭身完整无损,瓜首圆润,是明代铁鞭的典型器。

图51 明代瓜首竹节鞭(1)


图52 明代瓜首竹节鞭(2)


图53 明代瓜首竹节鞭(3)


图54 明代瓜首竹节鞭(4)


图55-图58为明代铜柄龙吞口铁鞭(15世纪,83公分,秦川先生收藏)。这柄铁鞭铜柄上雕刻鱼化龙纹饰,鞭身根部的龙吞和明代制式锤的龙吞相同,应为当时的制式兵器。

图55 明代铜柄龙吞口铁鞭(1)


图56 明代铜柄龙吞口铁鞭(2)


图57 明代铜柄龙吞口铁鞭(3)


图58 明代铜柄龙吞口铁鞭(4)


图59-图62为明代瓜棱档铁鞭(15世纪,78公分,刘长胜先生收藏)。这柄铁鞭采用通体铸造,鞭档是凸出的瓜棱造型,在明代瓷器和家具中也常有此类造型。

图59 明代瓜棱档铁鞭(1)


图60 明代瓜棱档铁鞭(2)


图61 明代瓜棱档铁鞭(3)


图62 明代瓜棱档铁鞭(4)


图63-图66为内蒙古博物院馆藏的明代铁鞭。明代设置了九边重镇,以抵御北元的进攻。蓝玉的捕鱼儿海战役和永乐皇帝的五征漠北,暂时解除了北元的威胁。在靖边的大小战役中,明军将领的一些兵器也遗留在了漠北。

图63 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明代铁鞭(1)


图64 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明代铁鞭(2)


图65 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明代铁鞭(4)


图66 内蒙古博物院馆藏明代铁鞭(5)


图67-图70的铁鞭鞭身与蒙古博物院的馆藏铁鞭非常类似(14世纪,77公分,王永新先生收藏)。这只铁鞭尾部采用铁八宝,原装大漆柄,柄箍阴刻鱼子地卷草纹并有鎏金,柄箍的纹饰和工艺与仪征博物馆馆藏的宋代“贾家造“鎏金带扣类似。

图67 明代大漆柄鎏金柄箍铁鞭(1)


图68 明代大漆柄鎏金柄箍铁鞭(2)


图69 明代大漆柄鎏金柄箍铁鞭(3)


图70 明代大漆柄鎏金柄箍铁鞭(4)



作者: 安徽小刀    时间: 2020-1-11 12:28
千姿百态的明代鞭锏—中国鞭锏(第五章)
明代开始出现了黄铜制兵器,铜的硬度远远小于铁,特别是鞭锏等易于折断的兵器用铜制,很难用于实战。制作此类熟铜兵器,铜需要精炼,称为四火黄铜。如果制造一斤左右的兵器,铜的用量不会低于4斤,明代每斤黄铜的价格大约在120文左右,加之工匠雕刻加工费用(月俸500文左右),成本约为一两白银。明代一品大员的俸禄为每年216两白银,卫所千户的俸禄约为每年38两白银,而松江府的上等细瓷一件大概是3-5钱银子,由此可见,单就制造费用而言,铜制兵器在当时也算是奢侈品了。
图71-图74为明代龙吞口竹节纯铜鞭(16世纪,74公分,赵海峰先生收藏)。器物整体气韵古拙,龙吞苍劲,原柄木仍然留存,是非常完美的一件收藏品。

图71 明代龙吞口竹节纯铜鞭(1)


图72 明代龙吞口竹节纯铜鞭(2)


图73 明代龙吞口竹节纯铜鞭(3)


图74 明代龙吞口竹节纯铜鞭(1)


图75-图78为明代纯铜竹节鞭(16世纪,76公分,周晋先生收藏)。这柄铜鞭鞭档浮雕如意云纹,鞭头錾刻菱形纹,铜色绚烂,具备较高的艺术价值。

图75 明代纯铜竹节鞭 (1)


图76 明代纯铜竹节鞭 (2)


图77 明代纯铜竹节鞭 (3)


图78 明代纯铜竹节鞭 (4)


明代锏的作用和鞭类似,也是作为礼仪和指挥用器。明代万历年间翰林焦竑所著《国朝献征录》中记载,朱元璋曾赐给刘伯温的儿子刘璟一柄铁锏,用以维护纲纪:”…赐第马衣带,金书除奸摘佞四字于铁简,赐之且命曰,百官敢有不法,卿持此简纠正之”。
在浙江宁波东钱湖,有一组南宋望族史家的墓道石刻群,其中有手持龙吞锏的武官石刻(图79-图82,12世纪),从形制上可以看出,明代的锏也承继了宋锏的制式,但锏身演化得更为修长。

图79 东钱湖持锏武官石雕


图80 东钱湖持锏武官石雕


图81 东钱湖持锏武官石雕


图82 东钱湖持锏武官石雕


图83-图86为明代全装铁雕龙吞口铁锏(110公分,14世纪,梁保忠先生收藏)。此锏根部浮雕龙形,锏档外沿镂空云纹,内侧铁鋄银仙鹤莲花纹饰,披麻大漆鞘,鞘装鋄银纹饰,锏身开槽一丝不苟,宝珠头锏尖类似佛塔造型。佛塔代表了慈悲和镇压,鞭锏类武器钝重无锋,打击敌人不会立刻致命,这也是中国王而不霸的气质的一种代表。这只锏无论从完整性、等级、工艺水平上都达到了中国古代钝击类兵器的巅峰。

图83 明代全装铁雕龙吞口铁锏(1)


图84 明代全装铁雕龙吞口铁锏(2)


图85 明代全装铁雕龙吞口铁锏(3)


图86 明代全装铁雕龙吞口铁锏(4)


图87-图90为明代全装铁锏(98公分,14世纪,徐绍辉先生收藏)。此锏制式与图83的铁锏基本一致,锏身根部带有阴刻龙纹,是一只非常标准的明代制式官锏,而且是存世的仅有的几柄带鞘的长锏之一。

图87 明代全装铁锏(1)


图88 明代全装铁锏(2)


图89 明代全装铁锏(3)


图90 明代全装铁锏(4)




作者: 安徽小刀    时间: 2020-1-11 12:28
底蕴浑厚的明代鞭锏——中国鞭锏(第六章)

图91-图94为明代瓜首铁锏(92公分,15世纪,宋新伟先生收藏)。此锏气势豪迈,特别是尾部的瓜首配重尾瓜非常巨大,柄部大漆保存完好,是明代长锏中的上品之作。这只锏的锏尖部分呈尖锥状,明代超过90公分的长锏锏尖有起线自然收拢、宝珠形和锥形三种形制,锥形长锏则更侧重于穿刺。

图91 明代瓜首铁锏(1)


图92 明代瓜首铁锏(2)


图93 明代瓜首铁锏(3)


图94 明代瓜首铁锏(4)


图95-图98为明代鋄银装具长锏(15世纪,92公分,周晋先生收藏)。明代采用北京和南京双都制。北京作为抵御游牧民族入侵的桥头堡,南京则是经济贸易的中心。南京现在还有地名叫做“大锏银巷“,是明代制作鋄银兵械的场所,明代的戚家刀也偶见素鋄银装具。这柄锏的尾卯也残余鋄银,锏身凹槽开制非常自然,细节处体现了工匠高超细致的工艺水准。

图95 明代鋄银装具长锏(1)


图96 明代鋄银装具长锏(2)


图97 明代鋄银装具长锏(3)


图98 明代鋄银装具长锏(4)


图99-图102为明代原柄木鋄银长锏(14世纪,97.5公分,顾禕先生收藏)。这柄长锏柄木保存完好,柄三件有残余鋄银,滚边锏档,六棱柄箍,是气息非常古拙的一柄明代长锏。

图99 明代原柄木鋄银长锏(1)


图100 明代原柄木鋄银长锏(2)


图101 明代原柄木鋄银长锏(3)


图102 明代原柄木鋄银长锏(4)


图103-图106为明代宝珠头长锏(15世纪,92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此锏留存大漆原柄木,锏身四面凹槽,锏尖宝珠头,是一柄保存非常完好的明代制式铁锏。

图103 明代宝珠头长锏(1)


图104 明代宝珠头长锏(2)


图105 明代宝珠头长锏(3)


图106 明代宝珠头长锏(4)


图107-图110为明代鎏金龙吞口铁锏(16世纪,81公分,王建民先生收藏)。此类锏为明代制式锏,推测为明代宫廷禁卫军军官所使用。明代有三大营拱卫京师: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史料记载三千营:“…教练把总三十四人,上直把总十六人,明甲把总四人,分掌仪仗、御用衣甲等上直官军“。三千营负责皇帝的仪卫卤簿,使用武器必然需要显示威仪和身份。

图107 明代鎏金龙吞口铁锏(1)


图108 明代鎏金龙吞口铁锏(2)


图109 明代鎏金龙吞口铁锏(3)


图110 明代鎏金龙吞口铁锏(4)


图111-图114为明代鎏金龙吞口“王”字铁锏(16世纪,77公分,王永新先生收藏),制式与图107的铁锏基本相同。此锏龙吞额头阴刻“王“字,在明清龙吞中,兵器龙头刻”王“字颇为常见。在五代十国时期的龙头瓦当上,就出现了龙头刻”王“字的做法,寓意龙虎精神。此锏锏条为原磨状态,边线锋锐,锏柄有残余朱漆。明代一些军器上柄部均涂朱漆,这在佛像和家具上也经常使用,杜甫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可见朱漆自古多为权贵使用。

图111 明代鎏金龙吞口“王”字铁锏(1)


图112 明代鎏金龙吞口“王”字铁锏(2)


图113 明代鎏金龙吞口“王”字铁锏(3)


图114 明代鎏金龙吞口“王”字铁锏(4)


图115-图118为明代海棠形档铁锏(15世纪,80公分,杨之化先生收藏)。此锏整体修长,锏档内阴刻宝相花纹,内侧阴刻一圈绦索纹和山字纹,锏整体器型给人赏心悦目之感。

图115 明代海棠形档铁锏(1)


图116 明代海棠形档铁锏(2)


图117 明代海棠形档铁锏(3)


图118 明代海棠形档铁锏(4)



作者: 安徽小刀    时间: 2020-1-11 12:29
极简大成明代鞭锏——中国鞭锏(第七章)

图119-图122为明代双面铁雕龙吞口铁锏(16世纪,72公分,周晋先生收藏)。此锏双面对雕龙吞,龙形非常有趣,眉毛雕刻成蝙蝠纹,鼻子雕刻成如意云纹,额头海水纹,脸颊以山字纹分割。此锏皮壳油润,象婴儿的皮肤一般顺滑,锏身瓦槽和尾部花卯制作工艺都一丝不苟,从审美角度而言,这柄锏是明代锏中的大美之物。

图119 明代双面铁雕龙吞口铁锏(1)


图120 明代双面铁雕龙吞口铁锏(2)


图121 明代双面铁雕龙吞口铁锏(3)


图122 明代双面铁雕龙吞口铁锏(4)


图123-图126为明代乳钉形护手铁锏(15世纪,66公分,王永新先生收藏)。乳钉形制自高古沿袭,明代已经颇为少见,此锏身四棱起线,是一柄中古味道浓郁的铁锏。

图123 明代乳钉形护手铁锏(1)


图124 明代乳钉形护手铁锏(2)


图125 明代乳钉形护手铁锏(3)


图126 明代乳钉形护手铁锏(4)


图127-图130为明代莲台吞口铁锏(14世纪,81公分,宋子枫先生收藏)。此锏锏档上方雕饰了一座莲台,锏档上阴刻海水纹和山字纹。此锏带有浓重的佛教题材的色彩,同样代表了使用者慈悲超度的用意。

图127 明代莲台吞口铁锏(1)


图128 明代莲台吞口铁锏(2)


图129 明代莲台吞口铁锏(3)


图130 明代莲台吞口铁锏(4)


图131-图134为明代瓜首瓦槽精钢锏(17世纪,74公分,蓝定先生收藏)。铜装瓜首海棠折沿档,锏刃刨槽犀利有力,钢质清亮致密,吞口铁雕花卉,锏尖收尾流畅,截面呈菱形,是明晚期的制式兵器。

图131 明代瓜首瓦槽精钢锏(1)


图132 明代瓜首瓦槽精钢锏(2)


图133 明代瓜首瓦槽精钢锏(3)


图134 明代瓜首瓦槽精钢锏(4)


图135-图138为明代八宝瓦槽精钢锏(17世纪,66公分,高国朋先生收藏)。锏身精钢打造,八宝尾瓜嵌铜铭文:福寿康宁。在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的出水金银器中,也出现了錾刻福寿康宁吉语的银器。

图135 明代八宝瓦槽精钢锏(1)


图136 明代八宝瓦槽精钢锏(2)


图137 明代八宝瓦槽精钢锏(3)


图138 明代八宝瓦槽精钢锏(4)


本节图131和图135的瓦槽锏以精钢打造,钢质明显不同于其它铁锏,主要原因是明晚期炼钢技术和防锈技术的提高。
图139-图142为明代龙吞口短铁锏(16世纪,52公分,林海先生收藏)。这柄锏具有很多的佛教元素。龙吞和柄尾之间以八宝莲台加以装饰连接,龙吞的形态也并不凶猛,而是慈眉善目。

图139 明代龙吞口短铁锏(1)


图140 明代龙吞口短铁锏(2)


图141 明代龙吞口短铁锏(3)


图142 明代龙吞口短铁锏(4)


明代中晚期开始,佛教大盛。明末出现了“四大高僧”:云栖袾宏(1535-1615年)、紫柏真可(1543-1603年)、憨山德清(1546-1623年)、藕益智旭(1599-1655年)。明末佛教界的4位大师,是弘扬佛法,带动居士佛教信仰潮流的4个枢纽。祩宏的弟子广润说当时投师祩宏学佛者:“天下名公巨卿,长者居士,洎诸善信,无论百千万人”。晚明的4高僧,以他们为核心,形成了4张联系僧俗的、庞大的佛教信仰之网。这张网不仅包括朝廷一品大员,甚至连皇后也囊括进来。所以,可以看到很多明代中晚期器物上,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
图143-图146为明代七宝透雕镂空护手铁锏(15世纪,65公分,王永新先生收藏)。尾瓜及镂空档均以青铜铸造,锏档为两组双钱纹,铜钱在古代又被称为“泉”,形状外圆内方,双钱纹寓意“福禄双全”,下饰菩提叶,在12世纪的青瓷中,这种造型就开始出现,被称为七宝透雕。

图143 明代七宝透雕镂空护手铁锏(1)


图144 明代七宝透雕镂空护手铁锏(2)


图145 明代七宝透雕镂空护手铁锏(3)


图146 明代七宝透雕镂空护手铁锏(4)


图147-图150为明代全装卷草纹精钢锏(16世纪,71公分,刘文涛先生收藏)。锏鞘、大漆柄均完好无损,锏身精钢所制,装具阴刻卷草纹纹饰,是明代锏中的精品之作。

图147 明代全装卷草纹精钢锏(1)


图148 明代全装卷草纹精钢锏(2)


图149 明代全装卷草纹精钢锏(3)


图150 明代全装卷草纹精钢锏(4)



作者: 安徽小刀    时间: 2020-1-11 12:30
双锏护国,天下大吉——中国鞭锏(第八章)

在小说演义中,隋末名将秦琼使用双锏,在民间的门神画像中,秦琼也是以手执双锏的形象出现。事实上,秦琼使用的武器是长枪,时至明代,武将才开始使用双锏,到了清代,更成为制式兵器的一种,图151为大清会典中图示绿营双锏图(18世纪)。

图151 大清会典绿营双锏图


图152-图155为明代合璧双锏(15世纪,50公分,王建民先生收藏)。圆形有孔的玉叫做壁,两块半壁合成一块壁称为合璧。此锏锏档为六边形蒲纹组成蜂巢状。蒲纹在高古玉器上经常使用,宋明也有少量使用。这对双锏的形制和明代的双刀、双剑都比较类似,合璧后便于携带和使用。

图152 明代合璧双锏(1)


图153 明代合璧双锏(2)


图154 明代合璧双锏(3)


图155 明代合璧双锏(4)


图156-图159为明代原大漆柄双锏(15世纪,67.5公分,秦川先生收藏)。这对双锏保存非常完好,整体造型充满了明代的审美格调,就象明代家具一样,简素空灵,用线条直接勾勒出典雅大方的气质,质朴于外而美孕于内。而且,皮壳非常光滑柔润,在明代兵器中,只有精钢锻造的传世器物中,才能形成此类皮壳。

图156 明代原大漆柄双锏(1)


图157 明代原大漆柄双锏(2)


图158 明代原大漆柄双锏(3)


图159 明代原大漆柄双锏(4)


图160-图163为明代纯铜双锏(17世纪,67公分,周晋先生收藏)。这对铜锏尾瓜具有典型明代的风格,锏箍和锏身之间以四面梯形分隔,形成古代拜将台形状的锏档。

图160 明代纯铜双锏(1)


图161 明代纯铜双锏(2)


图162 明代纯铜双锏(3)


图163 明代纯铜双锏(4)


图164-图167为清代龙吞口双锏(18世纪,62公分,周晋先生收藏)。这对双锏的龙吞形制是湖南地区所特有,锏身四面瓦槽,是清代龙吞锏中很有地方特色的代表之作。

图164 清代龙吞口双锏(1)


图165 清代龙吞口双锏(2)


图166 清代龙吞口双锏(3)


图167 清代龙吞口双锏(4)


在明代和清代,纯铜锏也开始出现。明代中期开始,云南地区发现储量丰富的铜矿,官员开始铸造纯铜锏。明清之际,货币制度还是采用铜银本位制,铜既是铸币的原料,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和生产物资。清代康熙三十八年至乾隆元年,实行了严格的铜禁,三品以下的官员和平民,禁止使用黄铜制品,已经使用的由官府强制回收,作为铸币原料。
图168-图171为明代螭吞口纯铜锏(15世纪,78公分,包小羽先生收藏)。这柄铜锏重3.8斤,螭龙吞口,锏身粗壮有力。清代乾隆年间的北京史料书籍《日下旧闻考》记载:“旧在德胜门西里许,水自西山经高粱桥来,穴城趾而入,有关为之限焉。下置石螭,迎水倒喷,旁分左右,既噏复吐,声淙淙然自螭口中出”。在北京后海,现在还有几尊元代的石螭镇水神兽(图172,14世纪)。元代时,修建了京杭大运河,北京的什刹海三海、积水潭都是京杭大运河的漕运码头之一,这柄铜锏也代表了运河文化的一部分。

图168 明代螭吞口纯铜锏(1)


图169 明代螭吞口纯铜锏(2)


图170 明代螭吞口纯铜锏(3)


图171 明代螭吞口纯铜锏(4)


图172 北京后海元代镇水石螭



作者: 安徽小刀    时间: 2020-1-11 12:31
仁者无敌的冷兵器——中国鞭锏(终章)

图173-图176为明代瓜棱档纯铜锏(16世纪,63公分,王建民先生收藏)。这柄铜锏器形规整,吞口采用瓜瓣造型,在明代瓷器和紫砂壶中,瓜棱是常见的造型之一。明代武备经常出现大头小尾的现象,有推测是因为明代佩戴兵器功效主要作为仪卫或身份象征之义,柄首大一些可以更加吸引注意力。

图173 明代瓜棱档纯铜锏(1)


图174 明代瓜棱档纯铜锏(2)


图175 明代瓜棱档纯铜锏(3)


图176 明代瓜棱档纯铜锏(4)


图177-图180为明代龙吞口纯铜双锏(16世纪,76公分,梁保忠先生收藏)。此锏精铜所制,龙吞阔吻高鼻,双角,阴刻毛发、龙鳞。面部有鱼子地纹,额头火焰纹饰,锏身起线规整,塔形锏尖。这只锏的铜质和龙吞形制与2017年嘉德拍卖公司春季拍卖的一件明代纯铜瑞兽非常相似(图181),应为同期之作。

图177 明代龙吞口纯铜双锏(1)


图178 明代龙吞口纯铜双锏(2)


图179 明代龙吞口纯铜双锏(3)


图180 明代龙吞口纯铜双锏(4)


图181 2017年嘉德春拍明代瑞兽


图182-图185为清代如意首龙吞口纯铜锏(17世纪,65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此锏如意柄首錾刻龙纹火焰珠,锏档一面阴刻仙鹤纹,另一面阴刻鲤鱼纹,锏身打凹起线,锏尖四面錾刻云纹。这种如意首龙吞锏造型与本节图79的南宋石像生一致,仙鹤纹与北京大钟寺博物馆嘉靖时期的大钟上的仙鹤纹饰风格一致(图186,16世纪)。经金相分析,锏首成分含微量金元素,推断为明末清初所用礼器。

图182 清代如意首龙吞口纯铜锏(1)


图183 清代如意首龙吞口纯铜锏(2)


图184 清代如意首龙吞口纯铜锏(3)


图185 清代如意首龙吞口纯铜锏(4)


图186 北京大钟寺明代铜钟鹤纹


图187-图190为清代全装纯铜锏(18世纪,72公分,李大树先生收藏)。这柄铜锏具有一些明代的元素,如海棠档,瓜瓣吞,但铜质可以看出还是在清中期之后。这柄锏的完整性非常好,朱漆也几乎没有脱落,锏身方正平直,品相如此完整的清代铜锏也很难得。

图187 清代全装纯铜锏(1)


图188 清代全装纯铜锏(2)


图189 清代全装纯铜锏(3)


图190 清代全装纯铜锏(4)


清代之后,很少制作铁鞭,存世的清代铁鞭以塔鞭居多。图191-图194为清代铁鋄金竹节塔鞭(17世纪,64公分,高国朋先生收藏)。这柄塔鞭制造规范,鞭柄缠藤为老缠。竹节中鋄金作为装饰。清代鞭锏中,带金银装饰的器物凤毛麟角。

图191 清代铁鋄金竹节塔鞭(1)


图192 清代铁鋄金竹节塔鞭(2)


图193 清代铁鋄金竹节塔鞭(3)


图194 清代铁鋄金竹节塔鞭(4)


图195-图198为清代竹节铁鞭(17世纪,82公分,赵思恩先生收藏)。这柄铁鞭明代的特征更加浓厚一些,鞭头与本节图55的明代铜柄铁鞭基本一致,开具竹节的方式也很有特色,应为明清交届之际的实战类兵器。

图195 清代竹节铁鞭(1)


图196 清代竹节铁鞭(2)


图197 清代竹节铁鞭(3)


图198 清代竹节铁鞭(4)


图199-图202为明代正咬龙吞口铁锏(16世纪,65公分,秦川先生收藏)。有别于棱线入吞的龙吞锏,这柄龙吞锏采用了龙吞正咬的方式连接锏身,整体线条流畅,柄木采用角柄制作,完整度非常高。

图199 明代正咬龙吞口铁锏(1)


图200 明代正咬龙吞口铁锏(2)


图201 明代正咬龙吞口铁锏(3)


图202 明代正咬龙吞口铁锏(4)


明晚期开始,龙吞锏的龙形趋于具象化。到了清代,手工艺水平大幅提高,清代的审美也趋于繁冗华丽,龙吞锏的制作和龙吞锤类似,出现了活眼活耳的制作方法。
图203-图206为清代龙吞口铁锏(17世纪,67公分,赵强先生收藏)。这柄龙吞锏是清代龙吞锏的典范之作,属于完美品相。清代繁复精美的美学特征在这柄锏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图203 清代龙吞口铁锏(1)


图204 清代龙吞口铁锏(2)


图205 清代龙吞口铁锏(3)


图206 清代龙吞口铁锏(4)


鞭锏的使用,贯穿着中国自唐代至清代的千年历史。鞭锏是中国独有的兵器,既方正不阿,又带有慈悲胸怀。历史上记载的使用者,皆为忠勇之士。鞭锏代表公正与威望,没有锋刃,不事杀戮,却有着指挥责罚的效用,是非常有中国儒家文化特色的古兵器收藏门类。

本文系古铁雅集原创稿件,作者查理的工厂(秦川先生)。

作者: 安徽小刀    时间: 2021-12-17 13:59

作者牛人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