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为什么只在位十个月,历史的评价却极高?朱高炽:得民心者得天下 [打印本页]

作者: 文如玉    时间: 2019-12-19 16:09
标题: 为什么只在位十个月,历史的评价却极高?朱高炽:得民心者得天下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公元1424)年,朱棣北征回师,在榆木川病逝。当时,北征的五十万大军一时无主,为了防止朱高煦与军中将领合谋造反。
杨荣等人决定“秘不发丧,正常用膳”,并快马回京禀告太子朱高炽,做好准备。在杨荣等人的帮助下,朱高炽顺利完成皇位的交接,避免了一场不必要的争斗。

明仁宗朱高炽


七月即位,次年的五月驾崩,朱高炽的皇帝生涯只有十个月。但是,朱高炽在历史上的评价却极高,史书评价朱高炽:“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在位时间那么短,为什么会评价极高?究其原因是朱高炽的为人、能力得到认可,政策更是顺应民意、得民心,让明朝的国力得以恢复。
十个月皇帝,却当了二十多年的太子
建文四年,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朱允炆手中夺得了皇位,成为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即位后,朱棣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立国本”,选定太子之人,确定国家政治的方向。但是,朱棣却迟迟不立太子,犹豫不决。
朱棣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不善骑射”,朱棣觉得他没有君主风范。二儿子朱高煦与之相反,高大魁梧,身上“若有龙鳞数片”,善于作战,朱棣觉得二儿子最像自己。三儿子朱高燧,很精明的,最讨朱棣喜欢。三个儿子中,朱棣最喜欢朱高燧,最器重朱高煦,最不喜欢的就是朱高炽。
这样一来,朱棣欲立朱高煦为太子,但又不能无视朱高炽的存在,所以犹豫不决。

朱高煦剧照


因此,朱棣一直拖着不立太子,后来大臣三番四次上奏朱棣应该立太子了。但是,无奈之下,朱棣征求大臣的意见,毕竟君臣关系很重要。
大臣之中,支持朱高煦的绝大多数是随他一起打战的武将,文臣可以说没有。这样一来,朱高煦的问题就出来了,当一个国家逐渐走向和平时期时,需要的是文臣来管理,朱高煦善武,但假如和文臣不合,国家的未来走向就成了一个未知数。
但是,朱高炽的支持就不一样,不但有武将,而且绝大多数的文臣都支持他,像金忠、黄淮、解缙、尹昌隆等等。这些都是数一数二的文臣,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朱高炽虽身体肥胖,但也有过人之处,不然不会有这么多大臣支持他。
就算如此,朱棣还是犹豫不决,最终解缙打破了僵局,一句“好圣孙”成功坚定了立朱高炽为太子的决心。

当时,朱棣已经有了迁都北平之意,而且时常进行北征,但是“政本犹在南”。朱棣经常往北京跑,但是国家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朱高炽就以太子身份长期在南京监国。
朱棣并不信任朱高炽,对朱高炽的权力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限制,但是朱高炽在监国的这段时间里,还是进步不小。不仅增长了自身的政务才干,而且积累了不少的政治资源,对朱高炽当上皇帝后处理政务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永乐后期,朱棣生性多疑、残忍,很多大臣都会感觉“伴君如伴虎”,一不小心就会锒铛入狱,而且很多决策不会被采纳。这样一来,朝廷之中的官员和朱棣的矛盾逐渐加深,内心是渴望一位仁君,而朱高炽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所以,在朱高炽当太子期间,不管是朱棣一再打压朱高炽,还是朱高煦、朱高燧等人背后说朱高炽的坏话,都会有不少官员从中帮忙,修补朱棣和朱高炽两人的关系。在朱棣病逝后,更是有很多的大臣为了确保朱高炽的地位,出谋划策,让朱高炽顺利地继承皇位。

明朝官员图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高炽是一个讨文武百官喜欢的皇帝,一个文人皇帝,善于用人更是加分不少。
君臣关系和谐,有利于官员们的发展、施展自身的抱负,而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会被杀。其次,纸墨笔砚掌握在官员们的手上,讨喜的皇帝,评价一般都不低。
但是,朱高炽的评价高,仅仅因为官员的喜欢和认可?笔者认为这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还有其他原因,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
朱高炽的评价高,另外一个原因是朱高炽在位期间所推行的政策是“得民心”的、是百姓所需要的。让老百姓休养生息。
明朝在朱棣的治理下,出现了“永乐盛世”,国家内部经济繁荣、科技发达,对外军事强大,“郑和下西洋”更是提高大明王朝在世界的影响力。
所谓盛世,是中国历史上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
但是,盛世过后,必定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国库亏空、财政紧张,这也是朱高炽所面临的困难,朱高炽也深知其中厉害,所以一再进行改革,实行利民利国的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恢复明朝的国力。
①、停止绝大部分的采买采办活动
朱高炽在即位后,就着手政策的调整,即位的诏书就有几个重要内容,其中一个就是停止绝大部分的采买采办。
谈起朱棣,很多人都知道永乐时期有一本《永乐大典》,朱棣“五次北征”、“郑和下西洋”,这些活动是有他的意义的,不能完全的否定。特别是“郑和下西洋”,这活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明朝对外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并招致各国来朝来贡,收集了不少的奇珍异宝。
但是,有利必有弊,这些活动对大明王朝的老百姓来说,这只是负担,并没有好处。

百姓生活图


比如,明朝进行“郑和下西洋”活动前,朝廷需要准备很多物资,比如瓷器、丝绸、铜钱、铁器、地方特产等等。而这些物资从哪里来?一部分是民间进行购买,另一部分则是直接通过“搜刮”而来,船队利用这些物资进行“国际贸易”,换取奇珍异宝。但是,这对于百姓来说是百弊无一利的,资金、物资是百姓出的,而交换回来的物资是没百姓的份。
这样一来,既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也打击老百姓进行生产的积极性。所以,朱高炽一上台就进行了整改,“罢西洋宝船、迤西市马及云南、交阯采办”。
②、取消下西洋活动
郑和下西洋,弘扬了国威,但这个活动到底是赚得多还是赔的多?一直都是争议不断的。
有的人主张赚得多,船队带回了很多奇珍异宝,弘扬了明朝国威,让各国来朝贡;有的人主张赔得多,毕竟下西洋的船队很大,单单是船队的维修成本和维持船队正常运行的成本就很高,这还没有包括采办、船员费用等等的支出。其次,郑和在下西洋的途中,对当地的贵族都是赏赐大量的物资、金钱,相当于用钱来买他们对大明王朝的尊重。

郑和下西洋


这样一来,“郑和下西洋”是消耗了明朝的人力财力,亏空国库,而最终倒霉的还是底层的老百姓。郑和下西洋虽然带回了很多奇珍异宝,那也只是供给皇室贵族玩耍的,老百姓无法从中获利。
所以,为了国家基层的稳定,是必须要取消、停止了郑和下西洋。
③、平反冤假错案,减轻刑法
永乐时期,朱棣推行严刑峻法,很多官员因此含冤下狱,“天下读书种子”的方孝孺不肯起草诏书,被朱棣诛杀十族,学生、朋友为一族;解缙因为性情耿直、口无遮拦,只是私下与太子见面,就惹怒朱棣,最后被处死;当时太子监国,朱棣北征回京,朱高炽“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黄淮等人被捕下狱……朱棣治理国家虽然没有达到洪武时期的酷政,但是也是“伴君如伴虎”,相当严厉。
朱高炽即位后,平反了大量的冤假错案,方孝孺、解缙、建文帝等人相继得到正名,朱高炽借此笼络了一大批文人官员的心。

夏原吉



其次,朱高炽是个不喜欢严刑峻法的皇帝,他认为“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导民于善,非务诛杀也”,严刑峻法只能用在禁暴止邪,而不能用在百姓身上,想把百姓往好的方向引导,应广听民言,以资历威望以一儆百,并不是一定要诛杀。
为此,朱高炽专门了一道诏书。
朱高炽下诏,曰:“刑者所以禁暴止邪,导民于善,非务诛杀也。吏或深文傅会,以致冤滥,朕深悯之。自今其悉依律拟罪。或朕过于嫉恶,法外用刑,法司执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大臣执奏,必允乃已。诸司不得鞭囚背及加入宫刑。有自宫者以不孝论。非谋反。勿连坐亲属。古之盛世,采听民言,用资戒儆。今奸人往往摭拾,诬为诽谤,法吏刻深,锻练成狱。刑之不中,民则无措,其余诽谤禁,有告者一切勿治。”
朱高炽在位期间“大赦天下”,免除许多犯人的罪名,黄淮、夏原吉、杨溥等人也被无罪释放,重新任命官职。后来,这些人精明能干,成为了朱高炽辅政集团里精英。
明初,朱元璋鼓励官员相互监督,导致了“告讦之风”盛行,这“告讦之风”也影响了朱高炽在位期间的社会风气,满是“诬告诽谤”。不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总是摭拾他人之言,用“诬告诽谤”来打击政敌或者不合之人,而法官又严酷唯恐不能陷人于官司,导致出现了许多的冤假错案,很多人因诬告诽谤而死。
所以,朱高炽觉得“刑之不中,民则无措”,老百姓活在底层,对此类事情毫无办法。于是,除去了“诽谤禁”,有上告者一律不予惩治。
除了废除“诽谤禁”,朱高炽还要求官员不得随意鞭打囚徒及乱给犯人动用宫刑,有在自家自行处宫刑的人,以“不孝罪”惩治。
朱高炽的治国理念不同朱元璋、朱棣的“以猛治国”,而是以“宽仁”治国。这样一来,明朝前期受酷政所迫害的官员、老百姓,终于迎来了一个仁君,得以喘息。百姓所需要的,朱高炽都及时给予,自然就会得到百姓的支持。
④、减免百姓赋税欠额,降低赋税的标准
永乐时期,朱棣推翻了建文帝之前的一切政策,苏、松地区好不容易降下来的赋税,一下子就恢复到之前的重税。其次,朱棣常年北征,举行一系列的大型项目,国家开支是一个大数目。这样一来,活在底层的老百姓负担不小。
为此,朱高炽上台后,立马着手减免老百姓赋税的事宜,规定一些地区在一定时间内所欠下的税收,取消征收或者减免。其次,大范围的降低赋税的标准,让老百姓可以休养生息。

百姓农耕图


当时,山东及淮、徐地区突然出现缺乏粮食的情况,有关官吏征夏税应急,在西角门诏大学士杨士奇草拟诏书,免今年夏税及秋粮的一半。杨士奇说“:皇上的恩典来了,但须户、工二部预先知道。”
朱高炽说:“救民之穷当如救焚拯溺,不可迟疑。有司虑国用不足,必持不决之意。”意思就是说,救济百姓穷困,犹如救火振溺,不可迟疑,在去征求有司的意见,会误了救急时机。
于是,朱高炽赶快命令中官准备纸笔,命杨士奇就门楼书写诏书。朱高炽看完后,立即用玉玺付外施行。望着杨士奇说“:现在可以告诉部臣了。”
朱高炽是十分重视老百姓的生活,重视灾情的。当时,朱高炽要处理奏疏有很多,通政司为了缓解皇帝的压力,奏疏一般都是积攒到一定时间、一定量才上报,但朱高炽不许,要求有关灾情的情报要立马汇报,并及时作出处理。
从朱高炽所推行的政策,可以看出朱高炽爱民如子,对老百姓很好。
结语
朱高炽虽然只当了一年不到的皇帝,但是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从减免、减低赋税到停止采买采办活动,再到停下西洋,每一个政策都是深得人心,得到老百姓和官员们的支持,让被压抑已久的老百姓有了一口喘气的机会,休养生息,恢复了国家的生产。
其次,君臣关系和谐,朱高炽把一部分的决策权交给大臣,提高了行政效率。当时,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防止地方势力割据,让明朝出现了一定“冗官”情况,行政效率低下。朱高炽的放权,让提高了国家的运行效率,让政策得以更好的落实。
朱高炽一系列“得民心”政策,既利于国家,也利于百姓,恢复了社会生产,为“仁宣之治”奠定了经济基础,这可以说是上承洪、永两朝开创局面,下启明朝治平之象。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