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棋友会

标题: 在前辈的光环下:美国海军“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参观图记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9-11-4 12:30
标题: 在前辈的光环下:美国海军“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参观图记


编者按:“十年陆军,百年海军”,一个国家海军力量的发展壮大往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因此海军是最讲求传统的军种。世界上拥有悠久海军传统的国家往往会将具有历史意义或功勋卓著的战舰保存下来,细心保养,改建为博物馆舰或纪念舰,向公众开放,作为弘扬荣光、继承传统的重要形式。


■ 打响十月革命炮声的”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大概是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博物馆舰。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海军强国,尽管其海军历史不过两个多世纪,但同样非常重视传统的传承,在美国国内现存的纪念舰和博物馆舰多达上百艘,其中既有古老的木制风帆战舰,也有冷战时期的核动力舰艇,数量之大,舰种之全,涵盖时间跨度之大,可谓首屈一指。



■ 美国海军“宪法”号风帆护卫舰是美国保留至今最古老的战舰。
这些战舰中不少都亲历战火,拥有着骄人的传奇经历,自然也是军迷朋友们热切向往的怀古探秘之胜地。作为本号热心读者的本文作者在赴美旅行期间,有幸造访了“大黄蜂”号航空母舰博物馆,并将这一珍贵的旅程撰写成文,配以大量精美图片,慷慨提供给本号发表,在此编者给予衷心感谢,并将分期陆续推送,让各位读者朋友们一起感受这艘历史名舰的独特魅力。



■ 停泊在夏威夷珍珠港的“密苏里”号战列舰同样是世界闻名的纪念舰。
邂逅“大黄蜂”
笔者于2017年夏季赴美旅游,准备在旧金山结束行程之际,得知附近的阿拉米达停泊有一艘博物馆舰,于是决定在回国前一探究竟,而这艘老舰就是“大黄蜂”号航空母舰。
在美国海军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中,“大黄蜂”号(USS Hornet)是一个传统舰名,最早命名于独立战争时期,至今已有8艘美军战舰取名“大黄蜂”号,其中最出名的是二战时期的两艘航空母舰。第一代“大黄蜂”号航母(Hornet,CV-8)为约克城级三号舰,于1941年10月建成服役。该舰在太平洋战争中可谓声名赫赫,参加了1942年4月奇袭日本本土的“杜立特空袭”,后来又在中途岛海战中再立奇功,协同两艘友舰歼灭了日军南云机动部队的4艘主力航母。此后,“大黄蜂”号又奋战于瓜岛前线,于1942年10月在圣克鲁斯海战中力战沉没,在其短短一年的生命中留下了永垂史册的卓著功勋。



■ 1941年10月,新服役的“大黄蜂”号航母航行于汉普顿锚地,属于约克城级。
“大黄蜂”号在南太平洋战场上英勇捐躯后,作为海军精神的继承和对该舰的缅怀,美国海军决定将正在建造的一艘埃塞克斯级航母重新命名为“大黄蜂”号,这就是本文主角,第二代“大黄蜂”号航母。
新“大黄蜂”号航母为埃塞克斯级(初期型)四号舰(CV-12),最初命名为“奇尔沙治”号(USS Kearsarge,这一舰名后来被授予一艘后期型埃塞克斯级航母CV-33),于1942年8月3日在纽波特纽斯造船厂开工。两个多月后,老“大黄蜂”号就在圣克鲁斯海战中战沉。本舰随即改名为“大黄蜂”号,于1943年8月30日下水,同年11月29日服役,首任舰长是迈尔斯·布朗宁海军上校。



■ 1945年初在太平洋前线作战的二代“大黄蜂”号航母,属于埃塞克斯级。


■ 1945年6月,“大黄蜂”号飞行甲板前端在台风中受损。
“大黄蜂”号服役之时,正值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反攻进入高潮阶段,该舰经过三个月的紧张训练后就开赴新几内亚和加罗林群岛前线执行海空支援任务,之后又参加了1944年6月的马里亚纳海战和1944年10月的莱特湾海战。1945年2月,“大黄蜂”号作为美国航母特混舰队的一员北上空袭日本本土,之后又参加了冲绳战役,支援登陆作战的同时,于4月7日协同友舰击沉了“大和”号战列舰。6月初,“大黄蜂”号遭遇台风,部分飞行甲板损坏,返回本土维修直至战争结束。战后初期,该舰参与“魔毯”行动,运送海外美军归国。



■ 接受SCB-27项目改装后的“大黄蜂”号航母。


■ 改装斜角飞行甲板的“大黄蜂”号航母。
1947年,“大黄蜂”号暂时退役封存,转入太平洋舰队后备舰队。1951年3月20日,“大黄蜂”号重新启封,在纽约海军造船厂接受SCB-27项目的改装升级,成为一艘攻击型航母(CVA-12),于1953年9月11日再次入役。此后,“大黄蜂”号一直在远东地区巡弋,并在1955年底接受SCB-125项目的改装,从而具备斜角甲板等现代航母的特征。1958年初,“大黄蜂”号再次接受改装,成为反潜支援航母CVS-12,这就是这艘长寿战舰的最终状态。战后,“大黄蜂”号最值得一提的成绩要数多次参加了“阿波罗”登月飞船返回舱的回收行动。1970年6月26日,服役近30年的“大黄蜂”终于解甲归田、光荣退役,在封存了近20年后才于1989年从美国海军中正式除籍。



■ “大黄蜂”号参加了阿波罗登月飞船返回舱的打捞回收工作。图为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登上“大黄蜂”号,向完成首次登月壮举的阿波罗11号飞船的三名宇航员表示祝贺,当时宇航员们还生活在隔离舱内。
旧日本海军“雪风”号驱逐舰的迷之好运在军迷当中早已熟知,其实“大黄蜂”号的运气也不差,在二战时期经历过多达59次空袭,但从未被直接命中过。虽然“大黄蜂”号的名气不如它的前辈,但其战绩在美国海军所有航母中相当拔尖。据统计,“大黄蜂”号在太平洋战争中击毁敌机多达1410架,远超“企业”号等知名航母,仅次于本级首舰“埃塞克斯”号,名列第二。该舰搭载的VF-2战斗机中队的42名飞行员中竟有30名王牌,其中10人获得过“单日王牌”的战绩,该舰曾创造了单日击毁72架敌机,单月击毁225架敌机的记录。在对海攻击方面,该舰击沉日军舰船55艘,总吨位达1269710吨,几乎相当于自身排水量的40倍!“大黄蜂”号在二战期间获得了11枚战役之星,并荣获总统集体嘉奖。



■ “大黄蜂”号作为攻击航母时的舰徽。
正因为“大黄蜂”号战绩斐然,又有着光荣的传统,在该舰除籍后诸多民间团体和老兵组织东奔西走,为保留该舰四处呼吁,最终幸运地作为博物馆舰在加州阿拉米达的港湾安度晚年,于1998年10月向公众开放,接受来自全世界军事爱好者和普通游客的参观游览。



■ 今日停泊在加利福尼亚阿拉米达的“大黄蜂”号。
登上“大黄蜂”
“大黄蜂”号已经退役多年且作为博物馆舰前经历了大规模改建,本身已经没有敏感的保密问题,因此舰内三层甲板的大部分空间都可供游客参观,展区和展品都经过细致的保养和精心的整理布置。今日的“大黄蜂”号从本质上说是一座浮动的博物馆,其官方名称就是“美国海军‘大黄蜂’号海空天博物馆”,从这个称呼可知,游客从这艘功勋战舰上不仅可以了解到该舰本身的历史和美国海军的种种趣闻,还包括了空军和航天方面的展示内容,具有极高的信息密度和历史价值,非常值得有人徜徉其中,细细探索和品味。





“大黄蜂”号停泊在加州湾区阿拉米达的一处码头旁,另有数艘军辅船停在近旁,所以很容易辨认,驱车前往的话需要在港区外开上一段路程。博物馆的售票处设在军舰旁边的码头上,在军舰右舷处有一座舷梯连接到码头,供游客出入。在码头买票后就可以沿着舷梯登舰了,票价不贵,20美元。


登舰舷梯的位置靠近航母舰岛,顺手仰拍一张。“大黄蜂”号的舰岛保持着上世纪70年代退役时的状态,各种天线林立,与二战初建时大不相同。



通过舷梯后从右舷的舱口进入舰体内部,首先到达机库甲板。在入口处的舱壁悬挂着“大黄蜂”号的各种纪念铭牌,左上的铭牌很特别,是一位曾在该舰服役的华裔舰员的后辈为纪念前辈而设的,从铭牌可知这位舰员名叫郭子明。左下的大型铭牌则记录了从1775年到1970年的近两个世纪里,“大黄蜂”号舰名在美国海军的传承,值得注意的是在铭牌上方历代“大黄蜂”号的浮雕图案中最右侧的三个都是最后一代“大黄蜂”号,因为经历改装后外形变化,被细分为CV-12、CVA-12和CVS-12三种状态。



在机库甲板的显著位置,陈列着“大黄蜂”号的船钟,堪称是一艘战舰的灵魂之一。在风帆时代,船钟是值更发令的重要工具,即使到了现代,船钟依然是舰船最重要的身份象征。






在机库一侧的墙壁上悬挂着“大黄蜂”号部分同级姊妹舰的大号舰徽,可看辨认出“埃塞克斯”、“列克星敦”、“邦克山”、“勇猛”、“黄蜂”、“提康德罗加”、“张伯伦湖”、“伦道夫”等如雷贯耳的舰名,这些曾经叱咤风雨的巨舰现在化为一枚枚舰徽静静地悬挂在“大黄蜂”号机库一隅。值得一提的是,在24艘建成的埃塞克斯级航母中有4艘被改建为博物馆舰,除了“大黄蜂”号,另外三艘是“约克城”、“勇猛”和“列克星敦”号。



“大黄蜂”号的机库已经被辟为大型室内展厅,陈列的内容以航空航天为主,包括诸多飞机和航天器的实物,其中“阿波罗”登月飞船的返回舱是该舰的镇馆之宝之一,“大黄蜂”号曾多次参与打捞“阿波罗”飞船的返回舱。



机库内部设有调度室,身穿黄色作业服的调度员(人体模型)通过耳麦对机库内的飞机移动进行指挥调度。
飞行甲板展区
机库内的展品非常丰富,不过按照游览路线机库展区是排在后边的,所以先放一放,后面再慢慢看,先去飞行甲板上探访一番。



在舰岛内侧的墙壁上挂着一排航空作业人员的工作服,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工作岗位,相信对当代航母感兴趣的朋友想必早已耳熟能详了,这里不再赘述。正是不同岗位的人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合,才能保证航空作业的高效进行,他们忙碌穿梭的身影构成航母甲板上一道独特的彩虹。不过,这套完善的作业体制主要是在战后建立起来的,在二战时期的航母甲板上服装色彩还没有那么丰富,主要是黄色和褐色作业服。



飞行甲板相当于博物馆的露天装备展示区,也陈列着多型经典名机,主要是冷战时期的舰载机型号。最靠近舰岛处停放着一架F-14A“熊猫”舰载战斗机。这款战机因为阿汤哥当年拍摄的海军征兵广告片《壮志凌云》而闻名世界,几乎是冷战时期美国海军航空兵的形象名片。众所周知,F-14是冷战高潮时期美军航母编队对抗苏联海空饱和攻击的最外围屏障,由AN/AWG-9雷达和6枚AIM-54“不死鸟”远程空空导弹组成的远距离防御火网足以抵挡当时绝大多数轰炸机和导弹的袭击。然而,也正因为专注于远程截击作战,导致“大猫”们在应对后冷战时代的低烈度作战时暴露出效费比低的劣势,最终被通用性更好的F/A-18“大黄蜂”所取代。F-14是在笔者刚刚开始关注军事的年代退役的,所以,除了读过一些描述冷战时期航母作战想定和F-14作战史的资料外,笔者很难感受到当年由TOP GUN掀起的对“大猫”的痴狂崇拜之情。不过,这次亲眼看到昔日一代名机,也实属幸运。



舰首甲板处的弹射器开槽。在埃塞克斯级设计之初,飞行甲板上并未设置弹射器,轻盈的活塞螺旋桨舰载机可以直接迎风起飞,后来为了适应舰载机重量的增加,提高起飞效率,加装了弹射器。到了冷战时期,随着各种喷气式舰载机的登舰,弹射器已经成为美式航母进行航空作业的标配。






在飞行甲板左舷突出平台上还保留着“大黄蜂”号曾经装备的防空火炮,包括单装Mk 12型38倍径127毫米高平两用炮(上图)和双联装Mk 22型50倍径76毫米高射炮(下图)。前者是二战时期性能最优秀、装备最广泛、数量最多的中口径舰炮。“大黄蜂”号在服役之初装备了12门127毫米舰炮,分别安装在4座双联装封闭炮塔内(呈背负式布置在舰岛前后)和4座单装开放式炮位上(位于飞行甲板左舷前后舷台上)。后者是冷战初期用于取代博福斯40毫米高射炮的新型防空武器,可以发射VT近炸引信炮弹,防空效能较博福斯40毫米炮明显提高,在战后初期的SCB-27改装项目中,埃塞克斯级航母最多可以配置24门76毫米高射炮。



在舰首甲板处停放着一架S-3B“维京人”舰载反潜机。注意飞机垂尾上的NG字样和后机身的VS-31番号,表明该机来自著名的第9舰载机联队VS-31中队。S-3与F-14的命运差不多,同时冷战后期美军航母的主力机型,是为了压制苏联强大的拒止能力而专门研发的单一用途舰载机。S-3可以将航母编队的反潜圈扩展至300海里之外,足以防御当时苏联打击距离最远的巡航导弹核潜艇。当然,在冷战结束后,S-3B同样因为用途过于单一而逐渐失去价值,从2009年1月起不再部署到航母上,并在2016年1月正式退役。随着S-3的退役,标志着世界海军航空兵再没有固定翼舰载反潜机,目前现役的舰载反潜机完全是旋翼机的天下。值得注意的是,S-3的停放位置恰好就在航母飞行甲板前端巨大的数字12上,这就是“大黄蜂”号的编号。



除了F-14和S-3外,“大黄蜂”号飞行甲板上还停放了1架F-4“鬼怪”战斗机,与前两架飞机不同,这架F-4上没有任何涂装标志,无法判定原归属部队。F-4是越战时期美国空军、海军航空兵和陆战队航空兵的主力战斗机。虽然埃塞克斯级在战后改装升级后,搭载过早期的喷气式舰载机,但由于甲板面积有限,从未搭载过F-4、F-14和S-3等重型喷气式舰载机。



笔者暂时还没有机会登临“辽宁”号航母,只好先在美国老航母上体验一下斜角甲板,照片中间的白色粗线就是斜角甲板的右侧边界,最左侧的白色虚线是停机安全线,在降落作业时飞机必须停放在此区域内。



飞行甲板左舷的升降机区域,用网格围栏与其他区域隔开,可以看出在升降机平台内另有一个小升降机平台。埃塞克斯级在初始设计中配置了3座飞机升降机,飞行甲板前后各一座,左舷另有一座舷侧升降机。



在左舷升降机后方停放着一架F-8“十字军战士”舰载战斗机,该机在朝鲜战争之后服役,到越南战争时被F-4迅速取代,虽然装备数量超过1200架,但作为主力舰载机的时间比较短,受关注程度不高。F-8是美国海军最后一种以机炮为主要武器的舰载战斗机(也可以挂载导弹),也是美国海军最后一种单发轻型舰载战斗机。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海军宣称F-8在空战中击落了19架米格战斗机,包括16架米格-17和3架米格-21,有3架F-8毁于米格-17的机炮,而越南空军宣称有11架F-8被米格机击落。F-8于2000年完全退役。



在临近舰岛处停有一架T-28B“特洛伊人”教练机,该机从1950年开始作为美国海军的初级教练机一直服役到1984年,至今仍有数百架在世界各地服役。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9-11-4 12:31
舰岛探秘
飞行甲板游览完毕,下一站就是全舰的指挥中枢——舰岛。


在舰岛一侧高处可以看到“大黄蜂”号的功勋墙,以勋略形式展示了该舰在服役生涯中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嘉奖,在美国海军中舰船也可以像个人一样可以获得勋奖章。这面功勋墙共有五排:第一排左侧是美国总统集体嘉奖,右侧是功勋单位奖状(带两枚铜星);第二排左侧为中国服役奖章,第二排中间为美洲服役奖章,第二排右侧为亚太战场服役奖章(带两枚银星和一枚铜星);第三排左侧为二战胜利奖章,第三排中间为海军占领奖章(授予战后执行占领任务的部队),第三排右侧为国防部服役奖章(带一枚铜星);第四排左侧为武装部队远征奖章(带一枚铜星),第四排中间为越南服役奖章(带两枚铜星);第五排中间为菲律宾解放奖章,第五排右侧为越南作战奖章(南越政府颁发)。这面功勋墙充分展示了“大黄蜂”号的服役生涯和征战功绩。


在舰岛展区内的展板上展示了两代“大黄蜂”号航母不同时期的侧视图、俯视图以及服役信息。左上为第一代“大黄蜂”号(CV-8),右上是第二代“大黄蜂”号的初始状态(CV-12),左下是第二代“大黄蜂”号的攻击航母状态(CVA-12),右下是第二代“大黄蜂”号的反潜航母状态(CVS-12),也就是目前的状态。


在舰岛内部的雷达室内,可以看到充满机械风的雷达显示屏,与当今舰艇上的多功能显示屏相比堪称古老,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算是相当先进的设备。


舰桥内的“大黄蜂”号历任舰长列表,该舰一共有23任舰长,上面写明了历任舰长的姓名、到任/卸任日期和就职天数,本表的最后一行为该舰作为博物馆舰开放的日期。这块展板说明了什么是“铁打的战舰,流水的舰长”。


在舰桥内,一位讲解员向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讲解航空管制的相关知识,可见“国防教育从娃娃抓起”在美国是很受重视的。这位讲解员可能是一位老兵。


舰岛内的高级军官休息室,可见空间相当局促。虽然美国海军舰船的居住条件一向不错,但在空间有限的舰岛内,即便是高级军官也只能忍受这种格子间了。


从舰岛后方眺望远方的繁华都市,正是因为有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屏障,才有城市的繁荣和安定的生活。这幅照片右侧可见与“大黄蜂”号并排停靠的一艘补给舰。


航空调度室是航母航空作业的指挥中枢,通常设置在舰岛后部靠飞行甲板一侧的较高位置,可以俯瞰整个甲板,可见视野相当开阔,航母飞行指挥官就在这里发号施令。“大黄蜂”号服役的年代,微电子技术尚不发达,基本依靠人工分析、机械解算,然后通过无线电语音与飞行员进行沟通。


航空调度室内的飞机起降状态记录板,用于标注出动战机的型号、无线电呼号、起降状态、飞行员姓名、任务类型等各种信息。


航空调度室角落内的另一块展板显示了该舰作为反潜航母时反潜巡逻机的着舰流程。





对于中国军迷来说已经很熟悉的“占卜板”,直到今天依然是航母航空调度的重要手段,这种甲板平面图和飞机模型的组合有些原始,但相当直观有效。从“大黄蜂”号的“占卜板”上可见,该舰可以搭载A-3之类的大型舰载机。“占卜板”分为两部分,分别用于飞行甲板和机库甲板的飞机调度。
第二甲板巡礼
在结束舰岛的游览后,就可直接进入机库甲板之下的第二甲板,这里位于舰体深处,是“大黄蜂”号的主要居住甲板,也就是舰员的居住生活区域,密布了大量舱室和设施,不过目前大多被改建为各类展厅,是整个博物馆的主展区。


在第二甲板入口处的指示牌注明了游客所处的位置,还有第二甲板的舱室分布图,简要说明了主要舱室的用途和展览内容。


美国海军的伙食之好在世界上都是出名的,航空母舰要保证数千名舰员在海上持续工作数月之久,吃的不好可不行,所以厨房是保证士气的关键舱室。“大黄蜂”号舰内厨房的条件相当不错,空间比较宽裕,各类炊具餐具一应俱全,也很注重卫生。出于防火需要,厨房内的大部分设备和器具都是钢制的。


在第二甲板上利用原先的餐厅改建的海军航空专题展厅,这里展示了从海军航空萌芽期的“木头鸟”到上世纪90年代科索沃战争中的美军舰载机等一系列美国海航发展历程上的里程碑事件。


在海航专题展一角陈列的大型场景模型,再现了1911年1月18日,航空先驱尤金·伊利驾机在“宾夕法尼亚”号装甲巡洋舰上降落的场景,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飞机在军舰上着陆,堪称海航世纪的第一抹曙光,因而被后辈铭记。这座模型的制作者是理查德·拉迪根达,是“大黄蜂”号的讲解员之一,曾在“提康德罗加”号航母上服役。


作为航母的主要居住区,第二甲板内也保留了水兵住舱内的三层吊床,条件相当简陋,最下层吊床已经贴近地面,各层铺位间用铁链悬吊,估计满舵航行时躺在床上弄不好会被铁链勒到。


在展区一角,笔者发现了一件对中国军迷来说非常眼熟的展品,抗战时期美国援华飞行员的救生布条。这件展品出现于此,大概与前辈“大黄蜂”号参与空袭日本本土有关,也说明了美国人对于二战援华助战、抗击日寇的历史也颇感骄傲。


美国海军重视舰船损管早已世人皆知,原来就听说过美国战舰博物馆都设有专门展厅介绍损管作业,这次旅行证实此言不虚。“大黄蜂”号的专门展厅介绍了航母损管作业和安全保障的方方面面。美国海军将损管当作日常事务时刻加以强调,在平时就注重培养官兵的安全观念,而非战时才临时抱佛脚,这种做法非常值得学习。


在第二甲板的某个舱室内设有展示舰艇文化的专柜,陈列着与舰员和舰内生活相关的服装、书刊、剪报、照片、徽章等等,打造军舰文化、塑造团队归属感是增强全体舰员凝聚力、传承海军精神的重要举措。





“大黄蜂”号在服役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以反潜航母状态存在的,主要任务是在大洋上追踪苏联潜艇。在苏联潜艇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配备先进反潜武备的“大黄蜂”号与红色鲨鱼们一次次展开扑朔迷离的追逐游戏。与这段经历相对应,“大黄蜂”号上特别开辟了专区,以实物和图片介绍航母的反潜行动。上图是航母舰载机搭载并投放的声呐浮标,下图是冷战时期美国海军各型反潜飞机和反潜武器的图片。


飞行员待命室同样设在第二甲板,皮制座椅应该是二战后更换的高档货,在正前方有一个小讲台,用于发布任务简报,后面悬挂着有关任务目标的地图和航拍照片。在待命室一侧的墙上挂着各种飞行装具。


航母上的邮件收发室,或者说舰内邮局。舰员们收到或寄出的邮件都在这里登记、分类、打包或分发。对于常年在海外值勤的海军官兵而言,来自家乡亲友的信件可以抚慰思乡之情,同样是保障士气的重要手段,即便在今日的核动力超级航母上依然会安排专机运送邮件。


护航航母专题展厅是“大黄蜂”的特色主题展之一,介绍了二战时期美国海军护航航母的历史。在展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边缘撕裂残缺的星条旗,这是“马金岛”号护航航母于1945年9月在日本和歌山县附近遭遇台风的见证,也象征了护航航母在战争中经历艰难困苦而坚守岗位的精神,这面旗帜几经波折后被“大黄蜂”号永久收藏。


在二战时期,美国建造了超过100艘护航航母,尽管它们在作战能力上无法与大型舰队航母相比,但胜在易于建造、数量众多,在反潜、护航和对岸支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在大西洋还是太平洋都屡立功勋,同样值得铭记,“大黄蜂”号特设专门展厅的用意就在于此。上图左侧展板是二战时期全部美军护航航母的舰名名录,右侧是致全体护航航母舰员的赞语,其中特别提及了6艘战沉的护航航母。


在护航航母展厅一角的桌子上放着两本册子,分别是护航航母舰员名录和护航航母简历汇编,供感兴趣的参观者翻阅,这是西方博物馆中最令人羡慕的展出方式,无论是否有人翻阅都会提供相关资料。手册后方的木块是“布洛克岛”号护航航母的遗物。


护航航母展厅的一块展板以“小巨人”为标题简要介绍了二战时美军护航航母的作战经历,文中提及在大西洋战场上,美国海军击沉了177艘U艇,其中护航航母舰载机击沉了30艘,其护航舰艇击沉了19艘。笔者曾在某知名杂志上看到过标题为《进击的小巨人》,介绍护航航母的文章,看来这确实是一种半官方的称呼啊。


既然护航航母都能独占专区,那么地位更为显著的埃塞克斯级航母自然也拥有自己的专题展区。由于数量比护航航母少得多,因此同级的每一艘舰都有详细介绍,同时辅以图片和物品。上图左侧展板介绍了埃塞克斯级的建造背景和设计过程。右侧展板则是一部极简版美国航母进化史,列举了从“兰利”号到福特级的美军历代各级航母的基本情况。“真理永远在舰载机的作战半径之内”,或许美国人都要这么说。


在埃塞克斯级各舰的展示中,这面题为“不沉战舰”的纪念牌尤其引人注目,内容有关“大黄蜂”号姊妹舰“富兰克林”号。该舰在1945年3月19日空袭吴港的行动中遭遇日军特攻机撞击,全舰陷入大火,近乎沉没,造成724人死亡,265人受伤,是埃塞克斯级中受创最严重的一艘,但是美军依靠金牌损管竟然成功使该舰免于沉没,返回美国接受修理。该舰幸存的704名舰员组成了704俱乐部,并协助制作了这块纪念牌以缅怀牺牲的战友。在纪念牌上方中间的照片是“富兰克林”号在二战时的留影,左右的两幅照片则是关于该舰随军牧师约瑟夫·奥卡拉汉的事迹,他在军舰受创时坚守岗位,为牺牲的舰员做最后祷告,并组织和鼓动幸存舰员努力抢救战舰,他的英勇行为使他成为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位荣获荣誉勋章的随军神职人员。纪念牌下方是所有在二战时牺牲的“富兰克林”号舰员的名单,共有913人。


作者: 老八路    时间: 2019-11-4 12:31
其他特色展览
“大黄蜂”号的第二甲板除了前述的各个专题展览外,还不少其他看点,下面我们接着游览。






从埃塞克斯级航母专题展区出来,就可以到达位于第二甲板后部的鱼雷整备车间及鱼雷储存库。在这里陈列着数枚鱼雷实物,上图靠外侧采用浅灰色涂装的是Mk 13型航空鱼雷,也是二战时期美军舰载机的主战鱼雷。内侧采用绿色涂装的鱼雷型号不明。下图则是一枚冷战时期使用的反潜鱼雷。



通过鱼雷整备车间开启的升降机可以观察到甲板下方的鱼雷储存架。



“大黄蜂”号的会议室兼阅览室,这里是舰员们休息娱乐的场所,书架上存放着不少图书资料,可供游客阅读,不过记得放回原处哦。



会议室座椅正前方的讲台,供会议出席者发表讲话。在讲台后方是一座神台,放置有十字架和其他宗教用品,由此可见某些宗教活动也在会议室进行。



军官餐厅也位于舰体后部,内部空间比较宽敞,在餐厅一侧摆设着餐桌和椅子,近处可见放置食物和餐具的长桌,注意通往上层甲板和下层甲板的楼梯。






俗话说“战争让女人走开”,显然“大黄蜂”号博物馆的主办方并不认同这种观点,特别设立了“军队中的女性”专题展,以纪念从20世纪初叶直到今日美国军队中女性成员的杰出表现和特殊功绩,这里展示了不同时期美国女军人的各类服装,并以图文形式介绍女军人的光辉事迹。






在二战时期,大型航空母舰不仅是舰队中攻击力最强的作战舰艇,也是各项保障设施最齐全的舰艇,尤其在医疗设施上要比其他舰艇更为完善。“大黄蜂”号上设有手术室和病房,用于救治伤病员,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手术室里的设备比较齐备,有足够大的操作空间。病房的床铺也明显比水兵吊床舒服得多,还配有供卧床伤病员吃饭用的小餐桌,条件相当不错。









第二甲板的最后一个专题展览可以说是整个游览过程的重头戏,这就是历代“大黄蜂”号舰史展,全面展示了“大黄蜂”号在美国海军中的传承历史。当然,早期风帆战舰时代的“大黄蜂”号只有少量模型和图片介绍,重点还是二战时期的两艘航母,相关的展品、照片和文字介绍一应俱全。



在“大黄蜂”号专题展区内有一面特别的铭牌墙,由八排用金属链吊挂连接起来的铭牌构成,每块铭牌上正反面都有一个人名,是曾在两代“大黄蜂”号航母上服役,并向本博物馆捐款的老兵。铭牌上除了老兵的姓名外,还有服役时间。



在另一块展板上汇集了“大黄蜂”号曾经搭载的各个海军和陆战队飞行中队的队徽,想必是很多军迷的最爱。



在展区一侧舱壁上的大型战争绘画,似乎描绘了某次两栖登陆作战的场面,值得注意的是绘画下方用红字书写的标语,翻译过来就是大家熟悉的“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展区内的枪架,整齐陈列着M1加兰德步枪的复制品,枪架上方的红色警示牌注明:“禁止触碰枪械”。无论平时和战时,军舰上的枪械管理都十分严格,只有舰长有权宣布向舰员们配发武器,而在平时除非值勤站岗,任何人都被严禁携带枪械。
重返机库甲板
看完“大黄蜂”号舰史展后,第二甲板的游览即告结束。在参观的最后阶段,我们可以重返机库甲板,完整地观看机库内的展品。



这架模样古怪呆萌的直升机是HUP-1,是美国海军早期使用的双轴双桨运输直升机,1949年服役,曾参加朝鲜战争,可以视为CH-46/47直升机的前身。



这块大型展板展示了二代“大黄蜂”号航母搭载的所有飞机型号,从最早期的F2F双翼战斗机到冷战时期装备的各型舰载直升机,堪称是一部美国早期舰载机发展史,不过其中有个特例,就是展板左下角的B-25“米切尔”轰炸机,该机并非舰载机,但因为1942年4月的特殊作战行动而成为“大黄蜂”号舰载机家族的特殊一员。



TA-4J“天鹰”教练机,是A-4攻击机的教练型。A-4是战后初期美军航母的主力舰载机,曾装备多国海空军部队,在越南战争和马岛战争中表现十分活跃。注意该机前轮支架结构,说明还在使用拖索弹射方式起飞。



SH-2“海妖”舰载直升机,是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海军的主力舰载反潜直升机,也是早期LAMPS版本反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被性能更好的SH-60“海鹰”系列直升机所取代。



UH-34D“海马”通用直升机,服役于20世纪50~70年代,是战后早期通用直升机的典型代表,其英国特许生产型就是“威塞克斯”。UH-34头部硕大,驾驶舱在货舱上方,离地面很高,这是使用体积较大的活塞发动机的缘故。



主翼折叠的TBM-3“复仇者”鱼雷轰炸机,是二战中后期美国海军主力鱼雷机,并在战后服役到20世纪60年代。



这是整个博物馆内最令人震撼的一块展板了,上面记载了“大黄蜂”号在太平洋战争中参加的全部作战行动和取得的战绩。展板两侧是该舰参加的作战行动及其日期,中间则是该舰击毁的日军舰船和飞机的战果标志。根据展板显示,“大黄蜂”号从1944年3月29日到1945年6月8日,参加大小作战25次,击沉日军舰船55艘,其中包括战列舰1艘、航母1艘、轻巡洋舰1艘、驱逐舰9艘、运输船42艘,总计1269710吨,击毁日军飞机1410架,其中空战击落668架,地面击毁742架。在展板左下角还特别注明了“大黄蜂”号在攻击“大和”号战列舰时取得的战绩,共命中4枚鱼雷和3枚炸弹。


这块展板虽然不如战绩展板那么显眼,但信息量更大。在一幅太平洋战场地图上密密麻麻地注明了太平洋战争中美国海军的所有作战行动,包括交战地点、作战情况、战绩和损失情况等等,几乎是一部浓缩版的太平洋战史。


停放在机库前部的S-2E“追踪者”反潜巡逻机,该机是“大黄蜂”号在反潜航母状态下最重要的反潜利器。




走完机库甲板,整个游览行程也就接近尾声,但临别之际一定不能错过设在出口处的纪念品商店,和很多博物馆不同,“大黄蜂”号的部分纪念品是专门设计的,或者与二战时的美国海军有很大关系,还是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结语
参观完毕,笔者颇有感触。首先要说明的是,由于篇幅所限,本文所展示的内容仅仅是“大黄蜂”号全部展览内容的冰山一角,诸如埃塞克斯级航母、美国护航航母、“大黄蜂”号舰史等一系列专题都足以单独写上一大篇,全部内容更要多上很多倍,相信各位读者通过本文粗浅的介绍已经可以看出博物馆组织者的细致用心。



在美国的各类军事博物馆中,“大黄蜂”号并非特例,除了极具价值的实物展品外,美国的军事博物馆更多依靠多样化的展览手段和海量的史料向参观者尽可能地展示历史史实。军事博物馆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普及国防知识,弘扬爱国尚武精神,推进国防教育,以笔者愚见,要实现如此目的的途径应该是客观、详实、生动的史料加上精心策划的全方位展示手段。“大黄蜂”号的各种专题展览所提供的丰富资料相信不仅能让军迷大呼过瘾,也能吸引普通的参观者。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方博物馆内常常出现各种名单、名录、列表等,比如“富兰克林”号纪念牌上的牺牲者名录等,体现出一种令人钦佩的细致,而这样的形式在国内博物馆并不多见。博物馆并不仅仅是为了收取门票赚钱的场所,尽可能还原历史瞬间,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参观者潜移默化的精神启迪,由此带来的巨大价值是不能通过简单计算得出的。



本文主角“大黄蜂”号航母无疑是一座承载了历史荣光和现实责任的丰碑,它不仅见证了太平洋战争的血雨腥风,更是公众了解美国海航及海军百年荣辱沉浮的窗口。沧桑历史的传承就寄托在这座博物馆的每一件展品和每一处角落中,如果想亲自寻觅昔日大洋上钢铁巨兽的脚步,不妨也来拜访一番吧。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