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南北卷,不得不提的就是洪武三十年(1397) 的“ 南北榜之争” 。该年的会试与往年不同, 入格的51名进士都是南方人, 北方举人全部落第。这就引起了北方举人们的强烈不满,直说“ 三吾南人, 私其乡”。“三吾”指的是当时的主考官翰林学士刘三吾。
朱元璋听闻之后,就派人复查, 结果是维持原榜。此时,有人上疏, 告发复查官张信等人和主考官刘三吾暗中勾结, 以北方人的劣等卷子呈送皇帝, 肆行欺骗。
朱元璋大怒, 下令把刘三吾革职充军, 张信等人论死。随即, 朱元璋亲自阅卷, 钦定了61人为进士, 全部为北方人。
到了洪熙元年(1425) , 杨士奇提出了实行南北卷的主张, 得到了仁宗的赞同, 决定该年会试取士“ 不过百名, 南卷取十之六, 北卷取十之四” 。后又规定, “ 以百名为率, 南北各退五卷为中卷” 。
不过由于当年仁宗逝世, 分卷取士未能实行。到了宣德二年(1427) , 宣宗才把南北卷的主张付诸实施。最后也确实起到了笼络北方文人,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后来,南北中卷的制度在清朝也得以实施,同时也根据各省情况酌情决定进士的名额,力求南北平衡。
进士有制度平衡,状元却没有。
据现行的行政区域划分统计,清代112科状元中,去除满族人榜的2个状元,共计112名。其中,45个来自江苏,占了40%,浙江20个,占了17.86%,两省共占58%。
其他各省与此相比,差距明显。安徽的状元为9人,山东6人,广西4人,其余各省状元均在三人以下。
而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336人中,193人来自江浙二省,占57%。从顺治九年(1652)至康熙五十七年(1718)江浙两省获殿试“二十五连冠”(不包括两次满族人榜)
据《科场条例》记载,清政府规定各省乡试录取举人名额为:江苏69人,浙江94人,江西94人,安徽45人,山东69人,广西45人。参加会试的江苏举子并不多,但状元却远超其他各省。
这种不平衡最终也导致了更大的不公平。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翼与王杰的状元之争。
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进呈给乾隆皇帝御览的十份试卷中,赵翼的试卷一开始是排在第一名的,王杰的试卷排在第三。但最终却是王杰考中状元。这究竟是为何呢?
根据体仁阁大学士阮元所著的《王文端公年谱》所说: “进士呈十本,公卷拟第三。上阅至第三卷,熟视之,若素识者,以昔在尹文端公奏折内见。字体曾蒙嘉奖,且询知人品。即顾左右,谓此卷甚佳,亲拔第一。顷之引见,上喜动颜色,授翰林院修撰。”
所谓的“进呈十本”,指的是从殿试考卷中遴选出来,给皇帝亲自审阅的前十名试卷。当时王杰在读卷官草拟的排名中,确实排在第三,进呈后因为字写得好,受到乾隆赏识,于是拔为第一名。
好吧,果然当年老师催着练字是用心良苦啊。
那赵翼自己是怎么说的呢?根据《簷曝杂记·辛巳殿试》记载,“先是,历科进呈卷皆弥封,俟上亲定甲乙,然后拆。是科因御史奏改,遂先拆封,传集引见。上是日阅十卷,几二十刻。见拙卷系江南人,第二卷胡豫堂高望浙江人,且皆内阁中书,而第三卷王惺园杰则陕西籍,因召读卷大臣,先问本朝陕西曾有状元否,皆对云: 前朝有康海,本朝则未有。上因以王卷与翼互易焉。”
这就是说,由于御史奏改,进呈的试卷被事先拆封,暴露了参考人的姓名和籍贯。乾隆发现第一名的赵翼是江南人,第二名也是浙江人,而第三名的王杰是陕西的。于是就开口问大臣,“本朝有没有陕西状元啊?”答:“前朝有康海,本朝还没有。”乾隆大手一挥,把王杰的卷子和赵翼的卷子互换了,状元也就给了王杰。
不过,乾隆让王杰当状元可不只是为了平衡南北文人,更是意在平定西北回部的战事。乾隆在辛巳年的《四月廿五日御殿传胪纪事》一诗中写到“西人魁榜西平后,可识天心偃武时”。意思是说,在西北平定之后出现一个来自西北的状元,可见上天是要告诉我们该停止杀伐争斗了。其实就是乾隆自己想透过西人夺魁一事,向刚刚经历战乱的当地百姓传递“偃武”的讯息。
所以,天时地利人和,一个都不占的赵翼只能认栽了。
直到今天,中国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仍有着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虽然科举制度的确是古代选拔人才一个较为公平的方式,但由于封建制度的影响, 这种公平也是有限的。现代社会自然不能无视这些不公与歧视,平等的意义不仅仅关乎每一个被选拔的人,更关乎整个社会未来的稳定和有效的运行。你还知道多少人才选拔中的不公平?
欢迎光临 徽帮棋友会 (http://huibangqyh.cn/) | Powered by Discuz! X3.3 |